秋收时节,根据地的集市本应热闹非凡,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这里悄然上演。
老王像往常一样在集市上摆摊售卖山货,却现今天的买卖格外难做。
几个陌生面孔的商人拿着崭新的“边区票”
大量收购粮食和食盐,出价异常大方。
“老哥,你这山货我全要了,”
一个穿着体面的商人指着老王摊上的干货,“按市价加三成!”
老王心中起疑:“客官,这山货不值这么多钱啊。”
商人笑道:“老人家实在。
不瞒你说,我们是奉上级指示来收购物资支援前线的,价钱好说。”
正当老王犹豫时,邻摊的李嫂已经高兴地卖掉了全部存粮,捧着厚厚一叠钞票数得开心。
“李嫂,这钱你仔细看看,”
老王低声提醒,“感觉不太对劲。”
李嫂不以为然:“老王你就是多心!
这票子崭新崭新的,比咱们平时用的好多了!”
但老王的老花眼还是现了问题——这些钞票的水印模糊,纸张手感也略有不同。
他立即悄悄让儿子去报告民兵。
消息很快传到根据地政府。
经济部门的干部火赶到集市,仔细检查那些“加价收购”
的钞票。
“是伪钞!”
负责人老张肯定地说,“印刷很精细,但仔细看还是能现破绽。”
更严重的是,这些伪钞已经大量流入市场,导致物价开始波动。
一些群众见有人高价收购,也跟风囤积物资,市场秩序出现混乱。
“这是日军的经济战,”
陈征在紧急会议上判断,“想用伪钞破坏我们的金融体系。”
应对措施迅出台。
先宣布即日起行新版边区票,旧版限期兑换;其次在各大集市设立鉴别点,帮助群众识别伪钞;最重要的是严厉打击投机倒把行为。
老王主动请缨,带领几个老商户组成义务鉴别队。
“我们天天摸钱,真假一上手就知道!”
但日军的伎俩不止于此。
几天后,集市上出现了新的情况——有人开始拒收边区票。
“这票子不值钱了,”
一个粮商振振有词,“听说八路军要败退了,他们的票子马上就要变废纸!”
恐慌情绪开始蔓延。
群众争相用边区票购买实物,甚至出现踩踏事件。
边区票的信用受到严重挑战。
“必须稳定民心!”
经济部门决定采取强硬措施。
一方面组织公营商店大量投放物资,平抑物价;另一方面查处散布谣言的破坏分子。
小陈的利刃特战连也介入调查,很快抓到了几个造谣者。
经审讯,他们承认是受伪政府特务指使。
“鬼子这一手真毒辣,”
赵铁鹰愤慨地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更精细的反制措施随后出台。
根据地政府加强了货币管理,建立了一套以实物为支撑的信用体系。
公营商店承诺边区票可以随时兑换粮食、食盐等必需品,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
文艺队编排了活报剧《钱袋子里的战斗》,生动揭露日军的阴谋;识字班上,教员们教群众识别伪钞的特征。
老王成了义务宣传员:“乡亲们,鬼子的伪钞票做得再像,也变不出粮食来!
咱们的边区票背后是根据地的粮食和物资,这才是实打实的!”
群众逐渐醒悟过来。
李嫂后悔莫及:“都怪我贪小便宜,差点上了鬼子的当!”
然而经济战的交锋远未结束。
日军见伪钞战术受挫,又使出新花招——他们利用控制区的物资优势,向根据地倾销商品。
廉价的洋布、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量出现,冲击着根据地的本土产业。
更阴险的是,这些商品往往以低于成本价销售,明显是想挤垮根据地的经济。
“这是想让我们在经济上依赖他们,”
老张分析,“一旦我们的手工业垮掉,就只能任人宰割。”
应对之策是动生产自救运动。
政府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同时起“用国货、抗洋货”
运动,鼓励群众支持本土产品。
妇女救国会挥了重要作用。
她们组织妇女学习纺织技术,生产土布;儿童团则上街宣传,号召大家“用一根火柴,也要用自己造的!”
最令人感动的是群众的自行动。
尽管洋货便宜,但许多群众主动选择购买土货。
“贵就贵点,”
一个老农说,“买咱们自己的东西,钱还在自己人手里转!”
经济战的同时,粮食战争也在进行。
日军在控制区强行低价收购粮食,然后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