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缨编写乡土教材。
他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本地历史,特别是日军暴行和抗日事迹。
“要让孩子们知道,”
王老夫子说,“咱们脚下这片土地,是祖先用血汗开辟的,决不能拱手让人!”
效果逐渐显现。
边缘区的一个青年,原本对抗日漠不关心,在参加了根据地的文化活动后,主动要求加入八路军。
“我以前觉得打鬼子是当兵的事,”
青年说,“现在明白了,这是每个中国人的事!”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伪军士兵通过秘密渠道读到根据地的宣传品后,思想开始转变。
后来生的几起伪军起义,都与文化渗透有关。
“文化工作看起来软,实际上比枪炮还厉害,”
宣传干部总结道,“枪炮只能征服土地,文化才能征服人心。”
夜幕降临,各个村庄的扫盲班又亮起了灯火。
识字声、唱歌声、讨论声,汇成一曲特殊的抗战交响乐。
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没有硝烟,却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没有厮杀,却决定着抗战的成败。
文化争夺的成败,最终将决定这片土地上是飘扬起太阳旗,还是继续高举中华民族的旗帜。
而此刻,油灯下那些认真学习的面孔,那些传唱抗日歌曲的声音,那些讨论国家命运的热情,都是这场文化争夺战中最动人的风景,也是最终胜利的最可靠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