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抛物线、初、装药量……"
"
去找白大夫。
"
陈征拍拍他的肩,"
他留洋时学过弹道学。
"
卫生所里,白景琦正在给伤员换药。
听明来意后,他擦净手上的血污,从床底下拖出个落满灰尘的皮箱。
箱子里有几本英文教材,扉页上印着"
爱丁堡大学工程学院"
的字样。
"
这个公式。
"
白景琦直接翻到某一页,指尖点在一串复杂的微分方程上,"
考虑空气密度和弹体自转。
"
常如获至宝,连夜抄录了全部相关内容。
回到岩洞时,现李铁锤已经按他的草图车出了第一个枪榴弹适配器。
老人眼睛通红,脚下堆满了烟头,但手里的活计一丝不苟。
"
打一炮试试?"
李铁锤咧嘴一笑,露出缺牙的牙龈。
试验结果令人振奋又沮丧:榴弹成功射了,但射程只有八十米,而且十里有三是哑弹。
问题出在引信——他们复制的日军引信太敏感,经常在膛内就提前触。
"
得改延迟引信。
"
张振国拆开一枚哑弹研究后得出结论,"
用火药盘代替击针。
"
这个改动需要更精密的加工。
兵工厂唯一一台能车o5毫米细螺纹的车床,是用日军卡车变箱改装的,动力时断时续。
常干脆设计了个纯机械结构的引信,靠离心力解锁击针,虽然可靠性下降,但至少不会膛炸。
第一批三十个枪榴弹适配器交付部队那天,高胜寒亲自来验收。
他默不作声地检查每个零件,最后突然问:"
能打燃烧弹吗?"
常一愣。
这个问题触及了他们尚未涉足的领域——燃烧剂配方。
李铁锤却已经翻出本黄的小册子:"
民国二十六年,南京兵工厂的镁铝燃烧弹配方。
"
实验过程险象环生。
第一次试烧时,飞溅的燃烧剂差点点燃了整个试验场。
最终定型的燃烧弹装填的是改良配方:镁粉混合氧化铁和硝酸钡,用石蜡做粘合剂。
虽然威力不如日军装备的"
九八式"
,但足以引燃木质建筑和粮草堆。
"
够用了。
"
高胜寒将一枚燃烧弹举到耳边摇了摇,听着里面粉末的沙沙声,"
下次打火车站,先烧他们的粮库。
"
随着"
雷公锤"
和枪榴弹的量产,兵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新开挖的支洞里,妇女们用石臼捣碎硝土,孩子们则负责筛分木炭颗粒。
最危险的装药工序由李铁锤亲自监督,老人明了一套"
三人联锁"
制度——火药称重、装填、压实分别由不同人完成,最大限度避免事故。
常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标准化。
他设计了简易的检测模具和公差样板,甚至编了"
质量口诀"
让工人们背诵:"
膛线要顺如丝,闭气要紧如齿……"
一个雨夜,陈征突然造访技术科。
他浑身湿透,但眼睛亮得吓人,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裹的长条状物体。
油布掀开,竟是一支德制p4o冲锋枪!
"
昨晚伏击运输队的战利品。
"
陈征爱惜地抚摸着枪身,"
拆开研究研究?"
李铁锤像见到宝贝似的一把抢过,三两下就分解成零件状态。
"
瞧瞧这冲压工艺!
"
他举着机匣对着灯光,"
咱们得搞台冲床。
"
常却盯着复进簧设计出神:"
这个弹性系数……可以用在雷公锤的退壳机构上。
"
这支冲锋枪带来的技术革新远预期。
张振国借鉴其供弹系统改进了枪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