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的装填方式,李铁锤则模仿其膛线缠距提高了步枪精度。
最大的突破来自冲压技术——虽然没有液压机,但他们用锻锤配合模具,居然成功冲出了第一个钢制弹匣。
"
还是太厚。
"
常用卡尺测量着试制品,"
重量标。
"
这个问题直到猴子拄着拐杖来访才解决。
这个曾经的侦察兵如今是兵工厂的"
实战顾问"
,他拿起弹匣掂了掂:"
减重3o才合格。
"
说着用粉笔在侧面画了条波浪线,"
这里挖空,不影响强度。
"
常连夜修改图纸,第二天试制的弹匣果然轻了许多。
李铁锤看着猴子熟练地装卸弹匣,突然问:"
腿怎么样?"
猴子拍了拍木制假肢:"
比真腿耐冻。
"
他顿了顿,"
就是爬不了树。
"
"
等着。
"
老人转身从床底下拖出个木箱,里面是用报废枪管改制的金属关节,"
装上这个,能爬墙。
"
兵工厂就这样在不断的试错和改进中壮大。
到月底时,岩洞深处的爆炸声已经成了战士们最安心的催眠曲。
每当新一批武器交付前线,李铁锤都会带着徒弟们在洞口系上红布条——这是老匠人的仪式,祈求兵器饮血而归。
一个无星的夜晚,常独自在技术科整理图纸。
忽然,岩壁上的油灯剧烈摇晃起来,远处传来闷雷般的轰鸣——不是炮声,是春雷。
雨季要来了。
他匆忙收起图纸,却瞥见最初那张已经破烂不堪的日文原稿。
图纸边缘有个之前没注意到的印章:"
昭和十四年东京陆军兵器研究所试作第三课"
。
常突然意识到,他们破解的不仅是图纸,更是一道封锁线。
从今往后,日军每项新武器问世,都将在太行山的岩洞里诞生一个对应的"
答案"
。
这个认知让他浑身战栗,仿佛手持钥匙站在一扇未知的大门前。
门外,春雨正冲刷着山间的硝烟味。
而岩洞深处,李铁锤的锻锤声依然铿锵有力,像一颗倔强不息的心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