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崇祯皇帝数次被其蒙蔽,每次以为边事可宁,烽火便再起于塞外。
流寇亦用此术,今日归降,明日反戈,官府屡屡受骗,威信尽失。
朱由校深知,若无权柄在握,若无野心驱使,他又怎会屈身俯就,对一个昔日鄙夷的宦官低声下气?
当初破格擢升此人,正是因为其与东林诸党势同水火,政见相左。
借力打力,方能稳住朝局。
如今局势未明,更需巧谋周旋。
可眼下情况变了,他似乎不再甘于按部就班,反倒让局面变得棘手起来。
满朝文武心里都清楚,王绍徽是朱由校亲自提拔的臣子,一向忠心耿耿,誓死效命于皇权。
若因眼下这点风波便将其罢黜或严惩,岂不令人寒心?外人看来,倒像是功成之后便弃用旧人。
“争执到此为止吧,不必再吵。
大司徒与辅臣所言各有依据,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
事已至此,又能如何?纵然他知道王绍徽背后藏着私心,可时局如此,动不得就是动不得。
难怪古来多少帝王空怀壮志却难施拳脚,明知某些话荒谬不经,也只能沉默以对。
或许,这便是身居九五之尊不得不承受的束缚。
“议和与否,朕早已深思熟虑,决断已定。
今日召你们前来,只为告知朕之本意。”
一听皇帝已有定论,群臣立刻屏息凝神,静候下文。
这位向来果决的君主,究竟会不会向建奴低头?
“依朕之见,与建奴议和,绝无可能!
他们在辽东屠戮百姓,血债累累,人数以十万计!”
“倘若朕选择媾和,日后驾崩面见列祖列宗,有何颜面去见神宗先帝?又如何面对辽东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黎民?”
“那些战死在抚顺、铁岭、开原、萨尔浒的大明将士,他们的忠魂未散,他们的家人含悲忍痛,朕又该如何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