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有点颤。
李悦没放松。
她反向提取这机房三个月的日志,用频谱工具一段段筛。
很快现,几乎每天凌晨三点左右,都会有类似的低频信号进出,每次都混在市政数据包里,像寄生虫一样躲在合法流量后面。
“他们拿城市系统打掩护。”
她说,语气平静,却透着寒意,“藏在日常运行的缝隙里,谁也不会注意。”
我看着那条红线,心里明白:我们终于找到突破口了。
不再是硬闯,而是学会等待,学会观察,学会从它的呼吸里找破绽。
“把这个系统定型吧。”
我说,“叫它‘影迹’。”
李悦抬头看了我一眼。
她黑眼圈很重,可眼神还是那么亮。
那一眼没说话,但我全懂了:累,但也信了。
她点点头,开始整理代码,打包模块,建立版本管理。
赵勇则去准备备用电源和硬盘阵列,确保万一断电也能无缝切换。
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开始。
五点十二分,“影迹”
正式上线。
主屏左边是绿色的数据流,像小溪静静流淌;右边是推演模型,不断计算未来的走向;中间的地图上,那条红线还亮着,像一根扎进黑暗的针。
李悦靠在椅子上闭了会儿眼,手指仍搭在回车键上,随时准备应对突情况。
这一幕让我想起第一次见她的情景——也是深夜,也是临时搭的房间,她一个人破解了跨国黑客的暗网入口。
那时她才二十三岁,脸上还有学生气,可眼神已经深得吓人。
从那天起,我们成了搭档。
她负责攻防和逻辑分析,我负责策略和资源协调,赵勇则是我们的“铁盾”
——管硬件、电力、安全。
三人配合多年,很多时候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想干嘛。
赵勇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备用风扇,挨个检查设备指示灯。
他没说话,但站得比之前稳了。
这个当过八年边防兵的男人,信奉一句话:“不动则已,动则必中。”
现在,他也看到了希望。
我走过去,轻轻把手放在李悦肩上。
她睁开眼,嘴角动了动,没笑,但眼神暖了些。
我没说什么鼓励的话,因为我们都知道:前面还有太多未知。
那个神秘坐标的谜团没解开,机房有没有物理隔离还不知道,甚至不能确定它会不会反过来追踪我们……
但我们已经有了一道裂缝。
就在这时,监听界面突然跳出一个新的信号源。
频率不同,调制方式更隐蔽,用了跳频扩频加混沌编码,极难捕捉。
但它经过的第一个中转站,还是南湖公园基站。
系统自动标为高优先级,推演模型开始加载。
李悦立刻坐直,手指放回键盘。
进度条缓缓上升。
窗外,天色渐亮,灰蓝的晨光照进百叶窗,在地上画出一道道条纹。
城市醒了,车流多了,路灯一盏盏灭了。
而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一场无声的战争仍在继续。
没人知道这场战斗还要多久,也不知道最终面对的是ai,是失控系统,还是躲在背后的人。
但有一点很清楚:从今天起,“影迹”
全天候运行,只要现异常,立即追踪。
这不是结束。
这是反击的开始。
第一缕阳光爬上窗台时,李悦终于端起那杯早已凉透的茶。
她抿了一口,苦得皱眉,却没有放下。
赵勇走过来,低声问:“要不要轮班?”
她摇头:“还不行。
它今天一定会再动,我们必须盯住第一次变化。”
我坐在操作台另一侧,打开本地日志备份,逐条核对昨晚的抓包记录。
忽然注意到一段异常时间戳:o3:o7:44192,来自某市政照明子系统的反馈包,大小仅为12字节,远低于常规值。
我放大查看,现其校验码虽符合规范,但内部填充字段存在微妙偏移——像是人为篡改后的补丁。
我把这段数据标记为“可疑”
,同步推送至李悦的终端。
她迅调出对比视图,将该包与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