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子串的,夕阳一照,比画里的还好看。”
爷爷翻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给小伙子看:“你看,这是丫头十岁那年,非要在荷花池边画夕阳,结果把自己的影子画成了小荷花,还哭着说‘夕阳把我变成花仙子啦’。”众人都笑起来,女儿假装嗔怪,却悄悄靠在母亲肩上,看夕阳把湖面染成金红色,荷叶上的水珠闪着光,像撒了一把碎钻。
男友忽然起身,牵着女儿走到湖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丝绒盒子,里面躺着一枚戒指,戒托上刻着小小的夕阳与荷花图案。“以前总听你说,家里的夕阳是最好的风景,”他望着她的眼睛,声音温柔得像湖面的风,“现在我想告诉你,有你的夕阳,才是我这辈子最想珍藏的风景。嫁给我,让我陪你看遍往后的每一场夕阳,好不好?”
女儿的眼泪落在手背上,混着夕阳的光,亮晶晶的。她用力点头,看着戒指套进指尖,刚好与奶奶的贝壳挂饰相映。远处的家人笑着鼓掌,爷爷的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带着笑意的字:“今日夕阳正好,丫头的手,被人牵住啦。”
深秋的银杏黄透时,女儿的婚礼定在了湖边的暖房旁。红绸缠绕着银杏枝,暖房的玻璃上贴着喜字,画着《暖房夕照》的复刻版挂在礼台中央,与真实的夕阳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画里的暖,哪是现实的光。
奶奶给女儿盖上头纱,指尖轻轻拂过她衣襟上绣的夕阳图案:“以前总怕你长大,怕你离开家,现在才知道,你带着家里的夕阳,去组建新的小家,是把咱们的暖,又延续了一份。”母亲握着她的手,眼眶微红:“以后不管走多远,记得常回家看夕阳,爸妈永远在暖房里等你。”
婚礼上,女儿和丈夫一起翻开那本厚厚的“夕阳集”,从她小时候的涂鸦,到大学的画展,再到他第一次上门、第一次求婚,每一页都映着夕阳,每一页都写满了家人的爱。丈夫牵着她的手,对着满座亲友轻声说:“我很幸运,能走进这幅‘夕阳画’里,成为他们的家人。往后的日子,我们会带着这份暖,把更多的夕阳,更多的幸福,写进这本集子里。”
夕阳缓缓落下,给整个婚礼镀上一层金边。林野望着女儿幸福的笑脸,望着父母相靠的身影,忽然明白,所谓的岁月温柔,不过是一家人相守相伴,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了夕阳里的诗;所谓的爱的传承,不过是把心里的暖,传给下一代,再看着他们,把这份暖,变成更多的光。
后来的日子里,暖房的玻璃映过无数次夕阳,爷爷的笔记本写满了一页又一页,奶奶的贝壳串了一串又一串,女儿的画纸上,渐渐多了小小的身影——那是她的孩子,正蹲在暖房里,拿着蜡笔,把夕阳涂成最鲜艳的红色,把爷爷奶奶的身影,画成最温暖的模样。
每当傍晚,一家人围坐在暖房里,看着夕阳落下,孩子会奶声奶气地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家的夕阳总是最好看的呀?”
女儿抱着孩子,指着墙上的画,指着爷爷的笔记本,笑着说:“因为呀,咱们家的夕阳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爱呀。这些爱,像夕阳的光一样,会一直陪着我们,把日子过得暖暖的,亮亮的。”
夕阳的光漫进来,落在孩子的笑脸上,落在一家人的眉眼间,也落在那本永远写不完的“夕阳集”上。那些与夕阳有关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光影里的爱,正伴着岁月,缓缓流淌,直到岁岁年年,直到地久天长。
落日书简(续)
孩子长到五岁时,已经成了暖房里最活泼的小身影。每到傍晚,他总会攥着蜡笔,蹲在爷爷的藤椅旁,把夕阳涂得满纸都是——有时是橘红的圆太阳,有时是拖着金边的云朵,偶尔还会在画角添上一个小小的自己,举着棒棒糖,朝着画里的爷爷奶奶挥手。
“爷爷爷爷,你看!今天的夕阳会笑!”小家伙举着画纸跑向爷爷,夕阳的光落在他软乎乎的发顶,像撒了一把金粉。爷爷放下笔记本,接过画纸,老花镜滑到鼻尖,笑着点头:“嗯,我们小宝画的夕阳,比天上的还热闹哩!”奶奶坐在一旁串贝壳,闻言笑着把一颗磨得发亮的白贝壳递给他:“给,把这个贴在夕阳旁边,就像海边的夕阳啦,咱们小宝也去过海边的,记得不?”
孩子乖乖接过来,用胶水小心地把贝壳粘在画纸上,抬头时恰好看见父亲推着轮椅过来——爷爷的腿不大方便了,父亲便特意换了轻便的轮椅,每天傍晚推着他在院子里转一圈,看夕阳从湖面沉下去,看暖房的玻璃映出满室的光。
“爸,今天风小,咱们去湖边看看吧?”父亲轻声说。爷爷点点头,目光落在墙上的《暖房夕照》上,又望向女儿和女婿——两人正蹲在花坛边,给新栽的月季松土,夕阳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像当年自己和老伴儿的模样。
湖边的木台早已换成了防腐木,母亲铺了块格子布,摆上切好的苹果和刚煮好的银耳羹。孩子跑在最前面,踩着落在地上的银杏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一条小尾巴。女婿跟在后面,时不时伸手扶一把差点摔倒的小家伙,笑着说:“慢点跑,小心夕阳把你映成小金人儿啦!”
一家人坐在木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