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件最后说,因为整起事件的主角只有五个人,所以其它人的头像都打马赛克了,毕竟,还是要保护个人隐私的。
主持人朗读完邮件内容后,开始对71o恐怖袭击做背景介绍。
对方把事情经过简单说了一下后,接着再分别把《洛杉矶时报》和警察局公告都一一对应的放在屏幕上,一字一句的读了出来。
然后,主持人先开了一句玩笑,说今天这个节目必须把每个细节都给观众呈现出来,要不怕受到黑客报复,而且她今天会充当反方的角色,但这是节目需求,祈求黑客别盗取她的个人资料,另外也吐槽了一下星条国的网络安全问题。
最后,让请来的三位嘉宾分析视频内容。
这时,屏幕下方还有一行备注,节目中的观点仅代表嘉宾本人,和电视台无关。
在场人物一共有:主持人、前警官、华学家、导演。
节目开始。
主持人介绍了三位嘉宾后,开始进入主题:“欢迎这几位嘉宾。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看刚才播过的视频。”
屏幕上开始从吴粦等人进入步行街后开始播放,这时是快进的,一直到吴粦打算去买水才开始转为正常度播放,一直到吴粦进入市,这时主持人按了暂停。
主持人说:“这些片段是随行的摄像师拍摄的,我们在拿到这个视频后,就已经和那位摄像师取得了联系,并证实了这位摄像师的身份。
导演是知道这件事的。”
主持人手掌向上,示意了一下导演。
导演点点头说:“是的,这个人我认识,他是某电视剧的摄像师,那部电视剧的导演我也认识。
具体名字我就都不说了。
因为事情比较严重,所以我收到福克斯的委托后,就去剧组所在地找了这位摄像师和导演咨询情况并录音。”
主持人这时插话:“因为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录音就不在这里播放了,如果司法机关需要,可以来找我们电视台拿。
导演,请你继续。”
导演:“我和他们了解过,当时吴来研读过剧本后,计划是9号一起去温哥华拍戏。
因为还有一天的休整时间,所以安排了摄像师当导游,带着吴他们去看看洛杉矶,毕竟他们是第一次来嘛。”
主持人:“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为什么安排这位摄像师而不是其他人呢?是随机安排的还是有什么目的性?”
导演:“当时他们在摄像棚排练,一共有7个人,吴两个人,导演和动指两个,两个道具组和这个摄像师。
在他们排练结束后,导演和动指要去公司总部,两个道具组需要收拾东西并把道具送回办事处,所以只能安排这位摄像师了,而且摄像师是本地人,也有私家车,带他们出去比较方便。”
主持人:“嗯,这样说得通。
那为什么这位摄像师出门逛街也要带着小型摄像机呢?会不会是故意要录制吴的非同伙证据呢?”
导演:“这是职业习惯吧,就像摄影师随身带相机拍照,作家喜欢随身带点本子记录灵感,警察习惯随身带枪一样,摄像师也会习惯带着一台小型摄像机在身上,他们已经习惯了用镜头画面代替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主持人:“那还是有摆拍嫌疑?”
导演:“这个……我只能说,从了解的情况看,摄像师是随机被安排的,应该不存在特意为吴摆脱嫌疑而安排的可能。”
主持人:“可你刚才也说了,摄像棚内只有一位符合当导游的要求,那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在那个环境内,特意制造了一个唯一性,所以随机性的事情就变成可控的了?我举个例子,假设这位摄像师a不是匪徒和吴的同伙,另一位摄像师b才是,那b给a制造点小麻烦让他不能去摄影棚,b代替a去了,所以b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导游,并且通过拍摄吴的行程,制造出吴不是匪徒同伙的证据。
可以这么理解吗?”
导演:“这……你要这么说我也没办法。
反正就我了解调派这位摄像师确实是偶然性的。”
主持人:“警官,以你的角度,我的说法成立吗?”
前警官:“你非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不过如果有时候在案件陷入困境的时候,你的想法也可以尝试作为突破口。
但是针对现有的证据,我只能说,不存在摆拍和故意拍摄不在场证据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