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想法虽然也算符合逻辑,但是没证据的情况下,无论警方还是法院都不会采纳的。”
主持人:“那就是说,有这种可能性?”
前警官:“有,但是可能性很低。”
主持人:“那好,谢谢警官。
我还有个问题,视频里面,吴不选择同方向的便利店,而是选择对面的市,理由是对方可能是华夏人开的。
你们觉得这个理由成立吗?”
华学家:“这个理由我觉得是成立的。
东亚人有很浓厚的国家情结,就像我们知道的南朝鲜人和岛国人都选购买本国产品,华夏人在华夏以外的地方很抱团也是事实,所以吴选择可能同为华裔开设的市购买东西也是正常现象。”
主持人:“谢谢华学家。
警官和导演怎么看?”
两人:“这个看不出什么,属于每个人的选择方式。”
主持人:“警官,那会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其实吴知道这个市是匪徒可选的退路之一,所以提前进来做接应呢?”
前警官:“还是之前的话,有这个可能,但是几率非常的小。
这个市没有后门可以撤退。”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像隔壁的大商厦,地方大,撤退路线多,可当人质的游客也多,更适合选择为撤退路线呢?”
前警官:“……”
我敢怎么说?我要是说“是”
,那不就是在教人怎么进行恐怖袭击?这主持人怎么这个都敢说?
主持人:“针对环境这一点,我们也去问过其它专业人士,他们说,其实这种小市才是最好的防御阵地。
地方小容易控制,人流量也足够多,有高大的货架作为掩体,还有充足的食物适合持久战。
这个说法你同意吗?”
前警官:“……我们还是继续看下去吧。”
主持人:“好的,我们继续看。”
视频继续播放,在吴粦和收银员说话之后再次暂停。
主持人:“这里,各位有看出什么吗?”
导演:“没有。”
前警官:“没看到有观察环境的举动。”
主持人:“也许之前已经勘探好环境了呢?”
前警官:“……”
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反正没证据的事情我不说,我不想被以前的同事唾弃。
反华归反华,对于救了警察的人,还是得公平对待的。
华学家:“这里先用汉语后用韩语的对话也正好呼应了前面吴粦认为这是华夏人开的市的想法。”
主持人:“也许吴这个人思维缜密,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了呢?他就是想让人以为他是华夏人呢?”
华学家:“……”
前警官:“从犯罪心理学来说,也有这个可能,以前也有过这种案例。”
华学家:“从视频资料里面的声音来看,他的华夏语还是很正宗,没有其他国家的口音。”
主持人:“我们台里的南朝鲜同事也听过这几句话韩语,他说很标准,估计在汉城生活过。
那有没有可能,吴的资料是伪造的,其实他是南朝鲜人?”
嘉宾:“……”
前警官:“这就是海关那边的事情了。”
主持人:“或者cia得介入?”
前警官:“这是在国内,也许得找fbi?”
不就是毫无根据的乱说话嘛,我也会。
主持人:“那看看节目播出后这两个机关会不会来找我了,让我们继续。”
视频继续播放,来到约翰站起身的瞬间暂停。
主持人:“接下来就是制服丙的过程了。
那在此之前,大家有没有看到民众关注的约翰警探说服吴的过程?先解释一下,两段视频都因为太远没有录下清晰的对话,所以这一段是没有声音证据的。
警官先来。”
前警官:“从视频上来看,约翰和吴确实没有提前做过沟通的证据。
但是最后约翰的意思,是他先上,吴粦支援的意思,这确实也有提前做战术安排的意思。
再说,就算两人没有提前沟通,就凭约翰主动提出先去吸引对方注意力的行为,就证明他是一名勇敢的、嫉恶如仇的、正直的警察。”
导演:“如果从表情上判断,吴并没有看懂约翰手势的意思。”
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