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太太摇摇头,没再说下去,只余一声悠长的、浸透了岁月尘埃的叹息。
照片上那温婉女子和纸笺上冰冷的告别语重叠在一起。
我仿佛看见那个寒冷彻骨的冬夜,窗外是沦陷区令人窒息的黑暗和恐惧,窗内,一个穿着崭新素色旗袍的孤单身影,将所有的绝望与清白,都付与了眼前这炉越烧越旺的火焰,直至被彻底吞噬。
一股寒意,无声无息地爬上了我的脊椎。
从那以后,霞飞路77号顶层的这套公寓,就成了我手里甩不出去的烫手山芋。
地段绝佳,法租界核心,闹中取静;格局方正,层高敞亮,老洋房的韵味十足;价格,更是被杜老太太压得远低于市场价。
按理说,这样的房子,挂出来就该被抢破头。
可偏偏,它就是无人问津。
来看房的人不少。
有向往老上海风情的外国夫妇,有追求小资情调的白领,也有专收老物件的藏家。
起初都兴致勃勃,赞叹那彩绘玻璃的光影,抚摸那光滑的柚木楼梯扶手,对着那气派的大理石壁炉拍照。
但只要他们在那客厅里待得稍微久一点,尤其是靠近那壁炉时,气氛总会变得有些异样。
有人会皱着眉,下意识地搓搓手臂:“这屋子……怎么感觉阴嗖嗖的?”
空调明明开得很足。
有人会突然停下话头,侧耳倾听,脸上带着困惑:“咦?你们有没有听到……好像有女人在哼歌?很轻很轻的那种……”
可凝神再听,又只有一片死寂。
最玄乎的一次,一对年轻情侣,女的刚走到壁炉前,想摸摸那冰凉的大理石雕花,突然“啊”
地一声惊叫,猛地缩回手,脸色煞白,像是被烫到了。
可当时是盛夏,壁炉冷得像块冰。
她男朋友不信邪,也去摸,结果脸色也变了,喃喃道:“怪了……怎么感觉……有点温温的?”
明明指尖触感冰凉。
诸如此类的小插曲多了,关于这房子的风言风语也就起来了。
老房子有点“故事”
,这在圈子里不算秘密,但像77号顶层这样“故事”
如此鲜明、影响如此直接的,实属罕见。
它像被罩上了一个无形的、令人不适的力场,将所有的潜在租客或买家都拒之门外。
三年,它就那么空置着,像一个华丽的、落满灰尘的旧梦,在时光里沉默地腐朽。
只有我,定期会去开开窗,通通风,每次进去,目光都下意识地避开那个巨大而沉默的壁炉。
杜老太太的叮嘱言犹在耳,而炉膛深处那片浓得化不开的黑暗,总让我感觉那里面并非空无一物,仿佛有什么东西,正静静地蛰伏着,等待某个契机。
直到今年夏天,一个叫张伟的程序员找到了我。
他刚跳槽到附近一家大厂,急需落脚点,预算有限,又点名要“有味道的老房子”
。
霞飞路77号的价格和位置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
我犹豫再三,还是把钥匙给了他,同时把那个泛黄信封里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包括杜老太太的警告。
张伟三十出头,戴着黑框眼镜,头有点乱糟糟的,典型的理工男气质。
他听完,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里没有恐惧,反而闪烁着一种近乎兴奋的好奇光芒,嘴角甚至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带着点嘲弄意味的弧度。
“陈哥,都什么年代了?”
他语气轻松,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对未知的满不在乎,“程序员,唯物主义者,只信代码和逻辑。
一个壁炉能有多邪乎?老房子冬暖夏凉,有点温度异常太正常了。
至于那些故事……嗨,哪个老洋房没点风流韵事?权当免费赠送的‘氛围组’了!”
他的笃定和轻松,像一阵风,吹散了我心头的阴霾。
也许……真的是我想多了?时代不同了,那些陈年旧事,也该被阳光晒化了。
签合同、交钥匙,一切顺利。
张伟搬进去那天,是个异常闷热的周末午后,空气沉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我帮他搬了点零碎东西,站在那阔大的客厅里,汗如雨下。
空调开着强劲的冷风,呼呼地吹着,液晶面板上清晰地显示着:16c。
可奇怪的是,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