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瓜汤加减,”王宁一边捣药一边说,“宣木瓜舒筋,羌活独活祛风,苍术化湿,专治风湿痹痛。”
张阳接过捣好的药末,用纸包好递给老李:“回去用黄酒煎,早晚各一次,三剂便可见效。记住,煎药时要放三片生姜,中和木瓜的酸,免得伤胃。”
老李攥着药包,眼眶有些红:“还是王掌柜实在……我昨天还以为是自己命苦,治不好这病了。”
孙玉国见势不妙,拉着刘二狗就要走,却被几个买了假木瓜的村民拦住。“孙掌柜,这药退不退?”“不退就去告官!”
刘二狗想推开人群,却被张阳喝住:“慢着!”老药师指着刘二狗腰间的褡裳,“你这袋子里装的,怕是后坡林子采的野木瓜吧?那东西连光皮木瓜都不如,性寒有毒,你竟敢拿来入药?”
这话一出,人群炸开了锅。刘二狗脸都白了,下意识捂住褡裳。孙玉国眼珠一转,往王宁身上泼脏水:“你别血口喷人!谁不知道你百草堂今年也收了光皮木瓜?敢不敢让大家去你后院看看?”
王宁点点头:“可以。”他转身对众人说,“实不相瞒,今年钱多多送的货里确实掺了光皮木瓜,我们也是刚发现,正准备挑出来销毁。药材掺假,无论是谁,都该受罚。”
说着,他领着众人往后院走。晒药场上,张娜已经把光皮木瓜挑了出来,堆在一边,旁边摆着的宣木瓜则用红布盖着。王宁掀开红布,那些皱皮木瓜在阳光下泛着深沉的红棕色,酸香扑面而来。
“这些光皮木瓜,我们分文未售,”王宁指着那堆挑出来的药材,“稍后就当柴火烧了。百草堂做生意,讲究个‘真’字,药材真,良心才真。”
人群里响起一片叫好声。有个老药农挤上前,看着那些宣木瓜,眼圈红了:“这才是宣城来的好东西啊……去年冻灾,好多老树都冻死了,能收着这些不容易。”
孙玉国见众人都向着百草堂,知道再闹下去讨不到好,趁着乱挤开人群溜了。刘二狗也想跑,却被村民抓住,要他赔钱。
张阳走到王宁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做得对。药材这东西,半点假不得,就像这宣木瓜,少了那层皱皮,没了那股酸劲,就不是治风湿的药了。”
王宁望着那些在风中微微晃动的皱皮木瓜,忽然想起宣城老药农的话:“好木瓜要经得住风霜,就像做人,得经得住考验。”他转身对张娜说:“备车,我去趟宣城。”
“去宣城做什么?”王雪问。
“去收真正的宣木瓜,”王宁的声音很坚定,“不能让百姓因为没好药,耽误了治病。”
阳光穿过晒药场的竹匾,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那些皱皮木瓜在光影里静静躺着,像一群饱经沧桑的老者,藏着一身治病救人的本事。
去往宣城的马车颠簸在官道上,王宁掀开布帘,望着窗外掠过的芦苇荡。车板上堆着张娜准备的干粮——用炒麦芽和神曲做的药糕,说是“路上吃了好消化”。他怀里揣着个小木盒,里面是去年留存的宣木瓜切片,酸香透过木缝渗出来,像根无形的线,牵引着他往那片盛产好药的土地去。
“听说宣城去年冻坏了不少木瓜树。”赶车的老马夫甩了甩鞭子,车辕上挂着的葫芦晃悠着,里面装着防风寒的生姜汤,“我表兄在宣城种药,说腊月那场雪下了三天三夜,贴梗海棠的枝子冻得像玻璃,一碰就碎。”
王宁指尖摩挲着木盒边缘,想起张阳说的“宣木瓜要长在坡地,沾着山雾才能够酸”。宣城多山,溪涧纵横,正是贴梗海棠喜欢的地方——沙质土壤排水快,不会烂根;山风吹过,果实表皮才会结出细密的皱纹,锁住那股独有的酸香。
行至宣城地界,果然见路边的田里稀稀拉拉立着些果树,枝桠光秃秃的,树皮上还留着冻裂的痕迹。王宁让车夫在镇上停了车,找了家药铺打听。药铺掌柜是个瘸腿老汉,看见王宁怀里的木盒,眼睛一亮:“你这是前年的陈木瓜吧?去年的新果,能看不能用。”
“怎么说?”王宁递过一块药糕。
“冻了根的树,结出的果子发虚。”老汉咂咂嘴,指着墙角堆着的木瓜,“你看这些,表皮皱是皱了,可捏着软塌塌的,切开内里发糠,酸气也泄了,哪能入药?”
王宁拿起一个看,果然如老汉所说,褶皱虽深,却透着股疲软,不像正经好木瓜那样瓷实。“难道就没有好果子了?”
“也不是没有,”老汉往屋后指了指,“后山的老药农陈老爹,守着几棵百年老树,去年雪大时,他连夜给树裹了稻草,又烧了火堆驱寒,说不定还能收些。就是路不好走,得翻过三道岭。”
第二天一早,王宁背着药篓出发了。山路覆着层薄霜,石缝里长着细辛和独活,都是治风湿的好药。他走得急,额角出了汗,解开长衫领口,一股山风灌进来,带着草木的清苦气。
爬到半山腰,忽见前头松树下坐着个老汉,正往竹篓里装木瓜。老汉穿着件打补丁的棉袄,裤脚扎着草绳,手里捏着把小弯刀,正小心翼翼地削去木瓜蒂。那些果子个头不大,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