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个极其复杂、融合了量子场论与非线性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这是“天眼”
阵列信号处理核心算法的一个关键难点,也是过去一周不少提前拿到资料的专家们私下争论的焦点。
“这个结构,按照我们现有的理论,在能量阈值越特定界限时,会出现无法收敛的奇点,导致系统崩溃。
有谁可以基于现有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去益抛出了问题。
台下沉默了片刻,一位来自国内顶尖理工大学的信息工程教授举起了手,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了几个理论上无法逾越的障碍,结论是“此路不通”
。
他的分析逻辑严密,引得不少人点头赞同。
张去益耐心听完,点了点头:“李教授的分析非常精彩,完全符合我们现有的认知框架。
但是,”
他话锋一转,操作鼠标,在模型的几个关键节点上添加了几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连接符”
和能量流转路径,“如果我们引入‘维度谐振衰减’和‘信息熵的定向筛选’这两个概念呢?”
他一边说,一边流畅地推演下去。
原本僵死的模型仿佛被注入了灵魂,那些导致崩溃的奇点在新的参数和路径下,不仅没有爆,反而转化为了系统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
整个推演过程行云流水,逻辑自洽,完美地绕过了传统理论预设的陷阱。
台下鸦雀无声,那位李教授先是眉头紧锁,随即猛地睁大了眼睛,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嘴里喃喃自语:“……原来是这样?绕过奇点,利用它……这……这思路太不可思议了!”
张去益微微一笑:“不是思路不可思议,而是我们之前的‘墙’筑得太高了。
这套新的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翻越这些墙的梯子。”
这一刻,台下那三百多道目光中的审慎和探究,迅被震惊、恍然和炽热的求知欲所取代。
接下来的培训日程,张去益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用最精炼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概念。
无论是“天眼”
项目部关于量子信号纠缠同步的难题,还是“谛听”
项目部在能量聚焦材料上遇到的瓶颈,他都能迅给出不止一种可行的理论方向和解决思路,仿佛这些困扰了专家们数周甚至数月的难题,在他那里早已有了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