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细分方案,就有了头绪。
他“嘿嘿〞地乐了起来。
这个细分方案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每一个大项目都划分了负责人。
比如:
“九天”
计划总纲及第一阶段(奠基期:1-6个月)细分计划:组织架构与人员部署(负责人:张老、卢院长)
核心专家团队组建:
“天眼”
项目部:由理论物理、射电天文学、信息工程、量子计算领域专家组成,立即启动信号处理算法、阵列布局优化研究。
“谛听”
项目部:由高能物理、粒子光学、材料科学、能源动力领域专家组成,聚焦能量注入原理与能量聚焦技术攻关。
跨学科顾问团:天体生物学家(负责设计可能的外星信号生命识别准则)、国际关系专家(评估项目国际影响及应对策略)、心理学家(负责长期密闭、高压力环境下科研人员的心理支持)。
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从国内顶尖高校及研究机构选拔3oo名优秀博士生、博士后,由张去益亲自制定培训大纲,核心团队授课,进行为期3个月的强化培训,结业后分配至各项目组。
又比如:
基础设施建设(负责人:郑司长协调,韩俞中校负责安保)
西北高原站点(“天眼”
主阵列核心-代号:昆仑):
91eek1-2:完成最终地质勘探与电磁环境复核。
91eek3:施工队伍及重型机械进驻,开辟专用运输通道。
91eek4-2o:完成5oo个基础接收单元地基建设及能源供应系统。
同步进行:导材料供应链启动,确保阵列单元生产。
西南深山站点(“天眼”
深地实验室-代号:幽陵):
91eek1-4:完成山体内部结构探测,确定实验室最佳位置及隧道设计方案。
91eek5:启动隧道掘进及内部结构加固工程。
91eek6-24:完成实验室主体建设,同步安装辐射屏蔽层及量子信号处理核心。
南海岛礁站点(“谛听”
能量注入站-代号:碧落):
·91eek1-2:以“海洋观测与空间环境研究平台”
名义进行国际通报。
·91eek3:大型浮式平台及工程建设船队集结到位。
·91eek4-26:完成平台扩建、加固,建设能量生器基座及冷却系统。
同步部署综合防卫系统(包括雷达、反导、水下监测网络)。
而他自己呢?
作为总负责人,他的职责是负责技术攻关。
这点很有意思。
主要是他已经从系统中复刻出了所有技术,并已经分门别类整理好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细分计划中,他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当然,后续的验收工作他也不能放任不管。
但总的来说,他不会陷入无尽的工作中。
系统出品,果然对他极为偏爱。
…
但在他送细分计划的第三天,他被抓壮丁了。
长办公室的郑司长对他的细分计划并没有异议,但科学院的卢院长却认为,一套全新的科技体系,参与项目的科技人员未必能在短时间内融会贯通。
所以,在科学院和远安研究所培训项目技术人员时,作好科技明人的张去益应该坐镇科学院,对培训人员进行指导。
卢院长的提议合情合理,张去益无法推辞。
一个星期后,培训开始,张去益只好来到了科学院。
参与期培训的项目科技人员有3oo多人,都是相关项目行业里的中坚科研人员。
一个星期后,张去益准时出现在了国家科学院那座充满庄重学术气息的大礼堂内。
台下,三百多名从各大院所、重点高校抽调而来的科研中坚力量正襟危坐,他们眼神中混合着对这项绝密计划的好奇,以及一丝面对全新体系的审慎。
卢院长亲自做了简短而有力的开场白,强调了此次培训的极端重要性和保密性。
当他把讲台交给张去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张去益能清晰地感觉到,那掌声背后是无数道审视与探究的目光。
这些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仅仅依靠权威,恐怕难以让他们真正信服。
张去益走到台前,没有急于翻开那本厚得能当砖头的技术总纲。
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平和地开口:“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顶尖的专家。
我们即将接触的,是一套与现有理论体系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在某些层面堪称颠覆的技术。
有怀疑,是正常的。
欢迎各位提出异议,我们相互探讨。
在正式开始前,我不打算直接灌输结论,我更希望我们先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
他操作电脑,大屏幕上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