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忽略,却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
课程结束时,每人领到了一只简易的振感贴片,巴掌大小,其貌不扬。
“把它贴在你们家门口,或者常经之路,”
林小满嘱咐道,“七日后,数据会自动上传到一个匿名共享平台,就叫‘地耳’。”
“地耳?啥意思?”
有人好奇地问。
林小满神秘一笑:“用心听,泥土也会说话。”
七天后,“地耳”
平台正式上线。
最初,地图上只有零星几个光点,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点越来越多,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一张张密密麻麻的城市“声纹图”
。
于佳佳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盯着“地耳”
平台的数据。
她现,丙三路段的“振动指数”
持续报警,频率紊乱,与其他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问题!”
她皱着眉头,立刻调取了周边的监控录像。
然而,监控画面显示,一切如常,并没有任何施工或人为破坏的迹象。
“难道是设备故障?”
于佳佳有些疑惑。
第三天清晨,她决定亲自去现场看看。
寒风呼啸,她裹紧大衣,一路小跑来到丙三路。
老远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李素芬,正蹲在路边的井盖旁,手里拿着一包豆干,有节奏地敲击着。
“李姐,早啊!”
于佳佳走上前打招呼。
李素芬抬起头,憨厚地笑了笑:“于老板,你咋来了?”
“我来看看这井盖,”
于佳佳指了指脚下的井盖,“最近是不是有啥不对劲?”
李素芬点点头,一脸疑惑地说:“是有点怪,以前我这么敲,下面都会回一声闷响,今儿个却没动静,跟哑巴了似的。”
说着,她又敲了三下,清脆的“咚咚咚”
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
于佳佳听着这熟悉的声音,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
“我知道了!”
她猛然醒悟,不是路坏了,是“听众”
变了!
她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林小满的电话。
“小满,帮我个忙,通知所有‘地耳’成员,在同一时间敲击各自的标记点!”
“我要一场跨城区的无声交响。”
一场史无前例的行动,在悄无声息中展开。
同一时刻,城市的各个角落,无数只手同时敲击着地面,频率不同,节奏各异,汇聚成一股无形的能量,向着丙三路涌去。
十五分钟后,奇迹生了。
丙三路那块沉默的井盖,微微上浮了半毫米,仿佛在回应着远方的呼唤。
那微弱的震动,如同沉睡的巨兽,终于苏醒了一丝。
与此同时,姚小波也没闲着。
他把“地耳行动”
的全过程剪成了一个短视频,配上煽情的音乐和解说词,标题就叫——《你家楼下也在偷偷说话吗?》
视频一经布,立刻引爆全网,播放量直线飙升。
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卧槽!
我家楼梯转角也响!
我还以为是闹鬼了!”
“我家小学门口的地砖,踩三下会嗡——,小时候就现了!”
“我家的老水管,一到下雨天就唱歌,可好听了!”
姚小波看着蹭蹭上涨的流量,乐得合不拢嘴,寻思着是不是该接点广告,赚点烂钱。
然而,还没等他开始行动,一条私信就跳了出来。
“你好,我是市非遗中心周慕云,想邀请你参加一个‘城市非典型遗产评估会’。”
姚小波愣住了,啥玩意儿?遗产评估会?关我啥事?
虽然一头雾水,但他还是决定去看看,毕竟,这可是官方邀请,说不定能混个脸熟。
会议室里,坐满了西装革履的领导和专家,一个个表情严肃,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姚小波穿着一件皱巴巴的t恤,显得格格不入,感觉自己像误入了什么不得了的场合。
会上,专家们滔滔不绝地讲着“共振指数”
、“情绪传导率”
、“文化记忆编码”
之类的专业术语,姚小波听得云里雾里,大脑一片空白,紧张得直冒冷汗,说话都开始结巴。
眼看着就要露馅,他灵机一动,掏出手机,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是凌晨四点,环卫阿姨的竹帚划过路面的声音,清脆而富有节奏,仔细一听,竟然与某段相声快板的节奏完全同步。
“这不是数据,不是什么劳什子的指数,”
姚小波的声音渐渐稳定下来,眼神也变得坚定,“这是活着的记忆,是城市的声音,是我们的根!”
他一口气说完,感觉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
会场一片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