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仪器,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闭上眼睛,感受着周围的一切。
风穿过管廊的呜咽声,远处传来的敲击声,还有地面上行人脚步形成的天然复调……
十分钟后,她睁开了眼睛,对身边的录音师说道:“可以了,我们回去吧。”
回放录音时,所有人都被这段未经修饰的声音所震撼。
“太真实了……”
卢中强感叹道,“这就是城市的声音啊!”
“就这个,”
林小满说道,“别修音,原汁原味地刻录。”
母带刻录完成的当晚,林小满接到了国家图书馆的电话。
“林女士,我们想重新评估您提交的那份硬盘……”
吴小雨最近有点烦。
在市职高市政工程专业的实训课上,老师要求他们用建筑信息模型(bi)建模软件,精确还原历史街区的地基结构。
吴小雨按照老师的要求,导入了实测数据。
但是,当她看到那些因为年代久远而微微倾斜的地砖时,却犯了难。
如果按照标准流程,她应该将这些倾斜的数据修正,让模型看起来更加“完美”
。
但是,她总觉得这些倾斜的地砖,才是这个街区真正的灵魂。
于是,她决定保留这些倾斜的参数,不做任何修正。
结果,系统开始疯狂报错,提示“几何异常”
。
老师也批评她:“吴小雨,你这是什么态度?让你建模,不是让你搞破坏!”
吴小雨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坚持自己的做法。
期末展示时,所有同学的模型都完美无瑕,看起来就像是崭新的建筑一样。
只有吴小雨的模型,歪歪扭扭,充满了瑕疵。
但是,当模拟地震波传来时,奇迹生了。
其他同学的模型,整体晃动,眼看就要坍塌。
唯有吴小雨的模型,通过局部微调,巧妙地分散了能量,最终稳住了结构。
教授沉默良久,走到吴小雨面前,低声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吴小雨抬起头,平静地说道:“路教的。”
赵工最近有点失落。
他现巷口老王家晾衣服的铁钩,不再出清脆的回音了。
他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老王为了美观,把晾衣架换成了塑钢的。
赵工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回到家,吃完晚饭后,拎着半袋沙子出门。
他在自家院墙根下,撒出了三堆小丘,间距对应着旧晾衣架铁钩碰撞的节奏。
几天后,他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开始用扫帚柄敲打台阶玩。
节奏乱七八糟,却总在第三下加重。
赵工笑了笑,心想:“看来,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又等了五天,某夜,他突然听到连续三声清晰的敲击声,和记忆中的节奏,分毫不差。
他跑到窗边,偷偷地往外看。
原来是主妇在晾晒被单时,竹竿不小心碰到了水泥台边缘。
赵工关上灯,没有出去看,只是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
墙上的老式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
深夜的城市,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安静。
赵工家的屋檐下,雨水顺着瓦片,滴落在地面上,出清脆的声响。
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在梦里,他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跟着爷爷走街串巷,聆听着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声音。
第二天,于佳佳接到周志明的电话,语气中带着难掩的兴奋:“于总,我们的人工智能模型升级布会,您一定要来啊!
这次我们新增了一个‘非威胁性节律库’,保证能让您大吃一惊!”
周志明西装革履,站在巨大的led屏幕前,春风得意。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领导,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宣布‘智慧城市声纹图谱’人工智能模型迎来2o版本!”
他清了清嗓子,充满磁性的男中音回荡在整个会场,“本次升级,我们隆重推出‘非威胁性节律库’,致力于捕捉城市中那些细微却充满生命力的声音!”
屏幕一亮,八种地方变体依次排列,标注着名称和采样地点。
什么“胡同大爷的二胡”
、“煎饼果子阿姨的铲子”
,看得人忍俊不禁。
记者提问环节,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女记者率先难:“周经理,如何界定正常与异常?谁来定义这些声音是‘非威胁’的?标准又是什么?”
周志明闻言,嘴角微微上扬,胸有成竹地打了个响指。
屏幕上,一段监控视频跃然而出。
清晨的菜市场,人声鼎沸,一片嘈杂。
视频中,一位名叫李素芬的菜贩正忙着收拾摊位。
她抬起脚,对着摊位前的石阶,有节奏地磕了三下。
“咚、咚、咚”
,清脆而干脆。
紧接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