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两个年轻干事找到周晓芸,主动请缨下乡调研。
“周姐,我们想去看看那些‘非正式节律场景’,看看孩子们到底是怎么玩的。”
周晓芸欣慰地点点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而在省电视台,“城市之声”
栏目组。
林小满一脸平静地听着领导的“指示”
。
“小林啊,台里决定了,‘城市之声’栏目将并入‘民生观察’,不再单独列项。”
领导语气和蔼,但话里的意思却很明确:你这个小众栏目,要凉了。
林小满没有争辩,也没有抱怨。
她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流量至上的时代,谁会关注那些无人问津的声音呢?
“领导,我有个提议。”
林小满说道。
“你说。”
“我想在‘民生观察’里增设一个子栏目,叫做‘无声时刻’。”
“无声时刻?什么意思?”
领导一脸懵逼。
“每期节目的最后十秒钟,画面静止,只保留现场的环境底噪。”
林小满解释道。
领导更加迷惑了。
“这……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可以让观众们静下心来,听听真实的世界。”
林小满淡淡地说道。
领导觉得这个提议简直是莫名其妙,但看在林小满还算听话的份上,还是勉强同意了。
期节目播出时,林小满特意选择了静音亭的空镜。
画面中,亭子静静地矗立着,背景是风穿过梁柱的微弱声响。
节目组的技术人员以为是收音设备出了故障,急得满头大汗,赶紧排查。
折腾了半天,也没现问题,只好作罢。
第二天,收视分析报告出来了。
“无声时刻”
时段,观众留存率居然是全天最高的!
领导傻眼了。
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留言:
“终于有个节目敢不说话了!”
“这十秒钟,我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听着风声,感觉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
林小满看着这些评论,嘴角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无声胜有声。
在北京的胡同深处。
十三月唱片的老板卢中强,收到了一封来自某音乐学院教授的来信。
信中,教授激动地表示,他的学生以“甲五·终章”
为题,创作了一部交响乐,准备申报省级艺术基金。
卢中强看完信,沉默了许久。
他回了一封信,信里附上了两段视频:
一段是陈青山在村口放烟花的场景;
另一段是老吴在磨刀店里磨钳子的录音。
信的最后,他只写了一句话:
“你要的不是谱子,是去扫一次地。”
与此同时,他在北京的胡同里,办起了一场名为“无谱之夜”
的即兴演出。
演出的规则很简单:
参与者不得使用乐谱或固定旋律;
必须用非乐器物件出声音。
那天晚上,胡同里热闹非凡。
有人敲暖气管,叮叮当当,像是下雨的声音;
有人抖铁链,哗啦啦啦,像是海浪的声音;
有人拍伞骨,啪啪啪啪,像是鸟儿飞过的声音……
散场的时候,卢中强在胡同口放了一个旧锅。
没人碰它。
但风起时,它自己响了。
秦峰正准备给卢中强打个电话,忽然,手机震动起来。
一个陌生的号码。
“喂,你好。”
秦峰接起电话。
“你好,请问是秦峰先生吗?我是县教育局的。”
“我是。”
“是这样的,经过市里研究决定,我们县的吴小雨同学所在的班级,被选为‘智慧校园’试点班级……”
对方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
“我们将在教室里安装一套ai行为分析系统,用于辅助教学。”
秦峰一听“人工智能行为分析系统”
,身体猛地一震,一股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这东西,听着就跟《楚门的世界》似的,让人浑身不自在。
果不其然,试点班级系统上线第一天,警报声就像不要钱似的,响个不停。
人工智能那破锣般的嗓子,循环播放着“请保持安静!
请勿喧哗!”
吵得人脑仁疼。
校方领导急得直跳脚,恨不得亲自上阵维持秩序。
然而,吴小雨这小姑娘,可不是好惹的。
只见她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主意。
课间,她悄悄组织同学们改变了“敲桌文化”
。
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咚咚咚”
,而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