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无病呻吟,而是切切实实感到了差距。
年前,他就和李哲沟通过,想在京城农业大学申请建造一座蔬菜大棚,李哲很大方的同意了,并且还给了一份大棚的建造图纸。
他感激李哲的同时,也很高兴能为学校出份力。
可事实证明他想简单了——他把建造大棚的申请提交给学校,直接领导都很支持,但直到回来前,申请依旧没得到任何回信。
他专门找系主任问过,得到的回复是“上级领导需要层层审批,让他耐心等待”。
八九月份是建棚的黄金时期,土温、湿度都合宜,现在才三月,还有半年时间,按理说今年应该是能赶上,可“耐心等待”四个字像块石头压在他心头。
真要错过了,就得再等一年——
像李哲这种雷厉风行,说建造就建造几乎是不可能的。
远处土路上扬起一阵黄尘,一辆绿色卡车摇摇晃晃地驶来。
开车停稳后,车门“哐当”一声打开,李哲跳下车,王建军也跟着走了下来。
王秀英正在二号大棚旁领着大丫玩,见儿子下车,笑着迎过去,走到一半看到侄子也回来了,便停下脚步转身往四号大棚走:“哥,在里面吗?”
“在呢。”王荣生正弯腰摘西蓝花的老叶,起身拍拍手,“咋的了?”
“建军回来了。”
王荣生有些意外:“他咋突然回来了?”
“谁知道呢?要我说回来得正好,明儿个就让他相个亲,你说咋样?”王秀英说完,又掀开帘子对外面的孙女喊:“大丫,就在这玩,别乱跑。”
王荣生犹豫道:“是不是太仓促了?怕人家女方不乐意。”
“是有点仓促。”王秀英回过身,想了想:“这样,我去跟媒人见一面,能约在明天最好;如果不成,就改天约个时间,先把日子敲定,再让建军回来一趟。”
这媒人也不是外人,正是代销店老板娘张玉珍。
王荣生点点头:“那成,你去一趟吧。他也老大不小了,总单着也不是个事。”
“谁说不是呢,我这就去!”王秀英出了大棚,把孙女交给女儿李娜,骑上自行车往村里去了。
在王秀英看来,大儿子结婚了,小儿子也有对象了,要是侄子还单着,那就是自己这个当姑的责任了。
……
土路另一侧,李哲隔着十几米远就挥手打招呼:“陈老师!”两人已有段日子没见了。
“李老板,恭喜您又建了十亩蔬菜大棚。”陈守耕是真心羡慕,心想啥时候他们学校也能这么宽裕就好了,也不用跟那帮老头老太太抢资源了。
李哲笑道:“同喜同喜,这次大棚的土地更宽裕,您想用试验田,随时招呼。”
陈老师一脸认真地点头:“行,我回去研究研究。”
李哲递给他一根中华烟:“陈老师,想跟您打听个事。”
“什么事?”陈守耕顺手接过香烟。
“是这样,我有个朋友通过外贸公司的关系拿到一批出口苏联的蔬菜罐头订单,我也跟着跑跑腿、帮帮忙。我们收购罐头时发现,酸黄瓜和青刀豆罐头的利润较高,但这两种罐头的量比较少。
我想着,咱们能不能种植一些酸黄瓜和青刀豆?”这中苏(俄)罐头贸易生意一直持续到后世还有,值得李哲下一些功夫,这是个长久的生意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