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六年,四月,苏州。
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苏州城内外,一种与春日暖阳截然不同的热度正在悄然蔓延。
这热度,源于靖海伯、南京兵部左侍郎、总督开海事宜陈恪陈子恒,即将在苏州阊门外专设的“博览园”
内,举办的一场前所未有、名为“通衢寰宇,共襄海贸”
的盛会。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通过官府邸报、士绅口耳相传以及那些无处不在的商帮信使,迅传遍了南直隶乃至浙北的每一个角落。
其传播范围之广、度之快,远寻常政令,背后显然有强大的推力——应天巡抚衙门、苏州知府衙门,甚至隐约还有浙直总督胡宗宪麾下人员的影子,都在默许乃至助推此事。
这一切,自然是陈恪运筹的结果。
他深知此事关乎开海大计成败,绝不能仅靠一纸文书。
他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网络——以“协助皇差、繁荣地方”
为由,正式行文请应天巡抚和苏州知府王重光提供官方支持;又通过隐秘渠道,给远在杭州的胡宗宪去了一封私信,恳请这位手握东南军政实权的老上司,能在其影响力所及的范围内,为此次海展稍作铺垫,至少确保航路通畅、地方靖平,默许商人往来。
胡宗宪虽对开海持谨慎态度,但出于对陈恪能力的信任以及巩固东南防务的共同目标,加之陈恪信中巧妙将“海贸之利”
与“强军饷源”
挂钩,他最终还是给予了支持。
于是,在各方或明或暗的推动下,这场“海展”
未开先热。
而真正点燃所有商人好奇与欲望的,是陈恪亲自拟写、以总督开海事宜衙门名义布的那份告示。
告示以工整的台阁体书写,裱褙精良,张贴于各府县城门、码头、市集要冲。
其文辞之华美,气魄之宏大,展望之瑰丽,堪称陈恪状元才华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
《谕示江南士商通告》
“钦命总督南直隶开海事宜、南京兵部左侍郎、靖海伯陈,为昭示皇恩,共图海晏,特谕告四方:
夫海者,天地之奥府也,百川归焉,万宝藏焉。
圣人御极,德被寰宇,恩泽遐迩。
今上宵旰忧劳,念切民瘼,特允开海通商之请,非为牟利,实欲以有无相易,惠工通商,使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上裕国帑,下厚民生,致天下于熙攘之盛也!
本督奉旨总揽其事,责重山岳,岂敢怠忽?然亦深知,欲成非常之功,必赖四方贤达之智之力。
今特于苏州阊门外设‘博览之园’,广陈海贸之利,详述通商之规。
其间所展,非虚言也:
一曰【航路新图】:汇集闽粤老师、泰西洋客之所传,勘定东瀛、琉球、南洋乃至西洋新航路,标其险礁,注其季风,示其里程。
以往迷雾,今为坦途。
二曰【异域珍需】:罗列倭国所需之丝、瓷、药、书;南洋所渴求之绸、缎、铜、铁;乃至泰西诸邦重金求购之漆器、茶叶、大黄。
何物畅销,利几何许,皆明码标示,有据可查。
三曰【市舶新规】:陛下恩准,特于口岸新设市舶提举司,革除前弊,额定税则,杜絶苛索。
商船出入,给引稽核,皆有时限,吏不得扰。
更有官设银仓,汇通天下,免却携银之险;官派护舰,巡弋要道,靖清海波,保商船无恙!
四曰【官营合营】:朝廷欲采买苏、松精缎五十万匹,湖丝三十万担,景德镇瓷窑精器十万件……以为官船贸之资。
日后更可议‘官督商办’,凡合乎规制、质优价公者,可优先承揽官单,借官船之利,行销海外。
本督深知,商贾营运,资本为先,岂忍竭泽而渔?故此海展,仅为呈示前景,沟通有无,绝无分文摊派之意!
凡我南直、浙北士商,无论大小,皆可凭帖入内观览。
若有疑虑,本督可亲自答疑解惑。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岂不闻:‘与其坐困内卷,何如扬帆出海?与其锱铢必较于漕渠,何如驰骋纵横于鲸波?’
四海之利,天下共之。
惟愿我江南贤达,勿疑勿惧,把握先机,共襄此千秋盛举,同享这万里海贸之宏利!
则家国两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矣!
切切此布,咸使闻知。”
这篇公告,文采斐然,说理透彻,利益点清晰,承诺令人安心,几乎是一篇完美的商业计划书和政府招商白皮书。
原因无他。
先是精准的诱惑,它没有空谈大义,而是用实实在在的“利”
字打动人心。
新航线、明确的需求清单、官方采购大单、规范的贸易环境、安全保障……每一条都直指不同类别商人的核心关切。
而陈恪那句“绝不摊派”
的承诺,此举极大地降低了商人们的警惕心理。
既然不是来直接要钱的,去看看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