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阳光已有了些许温度,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在长条原木书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空气里漂浮着细小的尘埃,安静得只剩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压得极低的咳嗽声。
期末的氛围如同渐渐升温的空气,无声地浸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江韵华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的是厚厚的《有机化学机理导论》和一本写满密密麻麻批注的笔记本。
他眉头微锁,指尖夹着一支自动铅笔,无意识地在草稿纸上点着,目光则牢牢焦着在书上那个复杂得令人头疼的环状化合物合成路线上。
阳光勾勒出他专注的侧脸轮廓,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峻。
轻微的椅子挪动声从对面传来。
他抬眼,看到许清瑶正轻轻合上一本砖头厚的《艺术史概论》,揉了揉眉心,然后从旁边摞起的另一堆书里,精准地抽出了一本《高等代数习题精编》。
她今天扎了个清爽的高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优美的天鹅颈,简单的白色衬衫袖口挽到手肘,露出一截白皙的手臂。
感受到他的目光,她抬起头,对他扁了扁嘴,用口型无声地说:“头大。”
江韵华眼里闪过一丝笑意,也用口型回她:“彼此彼此。”
他顺手将桌上那瓶喝了一半的、还带着冰凉水汽的矿泉水轻轻推到她手边。
许清瑶很自然地接过,拧开喝了一小口,冰凉的感觉让她精神微微一振,随即又投入与数学公式的搏斗中。
这种默契的陪伴,已成为他们期末复习期的常态。
不同专业,各自的压力山大,但在图书馆这个固定的角落,各自为战,又彼此守望,仿佛对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支撑。
偶尔抬头看到对方蹙眉思索的样子,或是递过去一瓶水、一小包零食,短暂的眼神交流,无需言语,便知道有人和你一样在努力,在坚持。
这种静谧的陪伴,比任何喧闹的鼓励都更有力量。
……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江明华的工作室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巨大的木质工作台上,铺满了各种绘图纸、建筑模型碎片和零散的马克笔。
一个初步成型的社区活动中心概念模型占据着桌子中央,阳光从落地窗倾泻而入,将模型的轮廓照射得格外清晰。
林雪萍请了半天的调休,此刻正坐在工作台旁的沙上,膝上放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她下周要用的生物竞赛辅导教案。
但她显然有些心不在焉,目光更多是落在正在模型前凝神思索的江明华身上。
他穿着简单的灰色t恤,袖口卷到臂弯,身上不可避免地沾了些许模型的胶水和粉末。
他时而拿起比例尺仔细测量,时而在图纸上快勾勒修改,时而退后几步,抱着手臂,眉头紧锁地审视着整体的比例和光影效果。
那份全神贯注的神态,带着一种成熟的、专注于创造的男人特有的魅力。
林雪萍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看着。
她喜欢看他工作的样子,喜欢这种彼此都在为各自领域奋斗,却又能在同一空间里共享一片阳光、一份安静的时光。
这让她想起高中时,他们偶尔也会在周末一起去图书馆,他刷他的物理竞赛题,她背她的生物脉络图,偶尔抬头相视一笑,便是最好的充电。
江明华似乎遇到了一个瓶颈,关于主入口廊柱与侧面玻璃幕墙的衔接方式,他尝试了几种方案都觉得不够理想。
他有些烦躁地揉了揉头,下意识地转头,正对上林雪萍温柔含笑的眼眸。
那一刻,他紧绷的神经奇异地松弛了下来。
“怎么了?我这个‘外行’脸上有答案?”
林雪萍笑着打趣道,合上了膝盖上的电脑。
江明华索性放下手中的工具,走到她身边的沙扶手上坐下,很自然地伸手揽住她的肩膀,将头靠在她颈侧,深深吸了一口气,鼻尖萦绕着她间清淡的馨香。
“比答案管用。”
他声音里带着点疲惫的沙哑,却又透着依赖,“这个节点处理不好,整体感觉就滞涩了。”
林雪萍任由他靠着,抬手轻轻帮他按揉着太阳穴:“别急,慢慢想。
有时候越钻牛角尖越出不来。
要不要跟我说说?虽然我不懂建筑,但说不定换个思路有启?”
她的声音轻柔,指尖力度适中。
江明华闭上眼,享受这片刻的安宁,断断续续地描述着他的困惑:“……想要一种轻盈的过渡,既不能太突兀,又要保留结构感……”
林雪萍安静地听着,目光无意间扫过窗外楼下的一小片社区花园。
午后的阳光斜斜洒在花园的廊架上,爬藤植物的枝叶在光影间交错,投下斑驳的影子。
她心中微微一动,轻轻拍了拍江明华的胳膊:“明华,你看楼下那个廊架。”
江明华依言抬头望去。
“植物的藤蔓顺着架子爬上去,很自然,架子是硬的,植物是软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