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已初具规模,穿过教学楼旁高大香樟树新绿的、层层叠叠的叶片,在干净的水泥路面上投下明亮而跳跃的光斑。
期末考试的氛围如同逐渐升温的空气,悄无声息地浸润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高三楼层自然是最紧绷的区域,而高二年级,也提前感受到了那股无形的压力。
林雪萍抱着刚刚收齐的班级实验报告,从高二(三)班的教室后门走出来,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节课是最后一节生物实验操作考核,内容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刺鼻的气味似乎还萦绕在鼻尖,混合着实验室里特有的消毒水和染液的味道。
她需要尽快将这些报告送回办公室,然后赶去会议室参加一个临时的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会。
走廊里有些喧闹,刚结束考核的学生们像出笼的小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着刚才的实验步骤,或是为某个模糊的显微图像争论不休。
林雪萍小心地避让着人群,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走廊尽头。
就在靠近楼梯口的窗边,她看到了那两个熟悉的身影。
许清瑶背靠着窗台,微微仰着头,日光透过玻璃,为她完美的侧脸轮廓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她手里拿着一个摊开的物理习题本,正蹙着眉,手指点着上面的一道电路分析题,语很快地说着什么。
站在她对面的,是江韵华。
江韵华今天穿了件简单的白色t恤,外面套着敞开的蓝白色校服外套,身形比刚入学时似乎又挺拔了些。
他微微低着头,专注地听着许清瑶的话,偶尔点头,或是简短地插上一两句。
他的手里也拿着笔和草稿纸,似乎正在演算。
阳光同样洒在他的顶和肩膀上,让他整个人看起来干净又清爽。
这画面并不稀奇。
自从上学期末,许清瑶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凭借那个惊艳的展示板获得市级一等奖后,她和江韵华这对“学习搭档”
的名声就更响了。
一个是颜值与才华兼具、公认难接近的校花,一个是思维活跃、在理科方面颇有天赋的后起之秀。
他们时常在一起讨论难题,有时在图书馆,有时在空教室,像这样在课间抓住点滴时间交流更是常态。
但林雪萍还是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
她看到许清瑶说着说着,似乎对江韵华的一个解法提出了异议,伸手想去拿他手里的草稿纸。
江韵华手腕微微一转,似乎想避开,却又在下一秒停住,任由她的指尖擦过自己的手背,然后将草稿纸递了过去。
许清瑶接过纸,低头快写着什么,江韵华的目光却似乎没有立刻回到习题上,而是短暂地、静静地落在了她因专注而微微颤动的睫毛上。
那目光很短,一触即离,快得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
但林雪萍捕捉到了那瞬间的不同。
那不是平常讨论学术问题时的纯粹和锐利,里面掺杂了一丝极细微的、难以言喻的柔和,甚至是一点点…紧张?
就在这时,许清瑶似乎解开了疑惑,猛地抬起头,脸上绽放出一个豁然开朗的明亮笑容,将草稿纸递还给江韵华,语气带着点小得意:“看,我就说这里等效电阻的处理有问题吧!
这样算就通了!”
江韵华接过纸,耳根似乎有些不易察觉的红晕,他清了清嗓子,声音维持着一贯的平静:“嗯,是你对了。
这个方法更简洁。”
“那是当然!”
许清瑶笑得眼睛弯弯,像两瓣新月。
她顺手理了理颊边散落的丝,这个不经意的小动作,流露出几分少女的娇憨。
林雪萍收回目光,嘴角不自觉地带上一抹了然的微笑,抱着实验报告继续向办公室走去。
年轻真好,那些藏在公式定理、争论辩驳下的微妙情愫,像初夏的晨露,清澈又珍贵。
作为老师,也作为经历过这个阶段的人,她乐见其成,只要不影响正业。
而显然,这两个孩子在一起,是互相促进的。
她回到办公室,刚放下报告,手机就震动起来。
是江明华来的消息:
【晚上有空吗?老城区那个社区改造项目,模型初步出来了,想第一个带你去看看。
顺便吃个饭?六点左右我去学校接你?】
文字后面跟着一个简单的小模型局部照片,能看到精巧的廊桥和公共绿地设计。
林雪萍心头一暖。
最近两人都忙,她忙于期末复习和各种总结,他则扑在这个对他工作室意义重大的项目上,已经有好几天没能好好坐下来一起吃顿饭了。
她快回复:
【刚考完实验,等下还有个会,应该能准时结束。
期待看到你的模型。
】
回完信息,她收拾好开会要用的材料,心情因为晚上的约定而轻快起来。
那种被记挂、被分享工作进展的感觉,冲淡了期末连轴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