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如此,法统可继,民心可安。”
次年春,四方评议会正式成立。首议议题便是“是否开放海外通商”。以往此类决策皆由皇帝与内阁闭门决定,此次却提前一个月公布方案,允许百姓写信参与讨论。短短二十日,收到民间来信八千余封,其中七成支持开海,但要求设立“海贸监管局”,防止豪强垄断。
最终会议表决,三派赞成,一派保留意见。赵晟顺民意颁旨:准许与东南亚、阿拉伯诸国有限通商,首批开放泉州、广州、登州三港,设立海关,征收百分之十关税,所得专用于海防建设与渔民救助。
此举催生了新一代海商群体。一位原为渔家女的女子周婉儿,组织百艘渔船改装商船,组建“南海船帮”,三年内打通至马六甲航线,带回香料、宝石无数,又被百姓称为“海姑娘娘”。
与此同时,沈知意推动的“女子参政试点”也在江南展开。她选拔百名识字女子担任基层巡政使,主管户籍、教育、医疗事务。起初阻力极大,有乡绅放言:“女人管事,鸡犬不宁。”
结果一年下来,这些女官辖区的纠纷调解率高出男性同僚三成,百姓满意度达九成以上。更有少女写信说:“我将来也要做巡政使,像沈大人那样说话算数。”
沈知意读信落泪,将信珍藏于匣中。
岁月流转,不知不觉已是新政推行第七个年头。
这一年的冬至,赵晟再次微服出巡。他来到通济渠畔一个小村,见家家户户门前果然立着石碑,上书“我家出资修国渠”七字,有的还描了红漆,在雪中格外醒目。
他在一家门口停下,屋内传来孩童背书声:“天地初开,万物有序……民之所向,政之所行……”
开门的是位老妇,认出他是皇帝,慌忙要跪。赵晟连忙扶住:“老人家,如今不兴这个了。”
老妇含泪笑道:“您不来,我们也天天念您。我儿子在渠上做工,去年积够劳绩点,孙子进了学堂。那孩子聪明,先生说能考秀才哩。”
赵晟问:“那你希望朝廷做什么?”
老妇想了想:“冬天太冷,学堂没暖气。要是能像政务亭那样,装个暖炉就好了。”
赵晟记下,临走时悄悄留下一张条子,交给随行的年轻巡政使:“办。”
回宫后,他召集四人议事。
“七年了。”他说,“我们修了渠,开了田,强了军,通了言。可还有太多事没做。”
林远接话:“西部仍有孩童走几十里山路打水;北方冬季疫病频发;监狱里的囚犯还在挨饿受冻……”
李承武道:“军队虽精,但将领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升迁太慢。”
沈知意轻声说:“女子虽可入学,但婚姻自主仍难,不少地方还有买卖童养媳。”
岑九最后开口:“法律虽明,执行却因地而异。有些县令,仍是‘土皇帝’。”
赵晟听着,一一记录。然后抬起头,目光坚定:“那就继续做。朕不怕慢,只怕停。”
他宣布:明年起推行“十年民生攻坚计划”,每年选定五大难题,集中资源解决。第一年主题为“暖与光”??为全国乡村学堂、养老院安装太阳能暖棚,推广煤油灯替代蜡烛,确保每个孩子能在明亮温暖中读书。
又下令编纂《大胤民法典》,将百姓最关心的土地、婚姻、继承、劳动权益写入法条,语言通俗易懂,印成小册免费发放。
他还破例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只要内容真实、不煽动仇恨,即可备案发行。首批三家报纸问世,分别名为《民声报》《实事刊》《新知录》,争相报道地方弊政,竟有县令因被曝光贪污而主动辞职。
这一年除夕,皇宫破例开放“共园日”。数千百姓涌入御花园,赏花、猜谜、看舞龙。赵晟站在廊下,看着孩子们在曾经禁地奔跑嬉戏,忽然觉得,这座宫殿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所有人。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