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认为早教是智商税,没用;二是认为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三是觉得有她这个奶奶在,根本没必要花这个钱。
乐希爸爸在一旁听着,没直接表态,但看样子也是倾向于老伴的观点,觉得孙子还小,没必要。
视频对面的爱琪爸爸和妈妈互相看了一眼,爱琪妈妈温和地开口:“亲家母说的也有道理,孩子确实还小。
不过现在时代不同了,早教可能也有它的科学道理在里面?主要是琪琪他们下学期确实太忙,怕珩珩老在家闷着……”
“忙不过来我就多过来!
反正我退休在家没事!”
乐希妈妈态度坚决,“我看就是你们年轻人想偷懒,想把孩子推出去!”
这话就有点重了。
爱琪的脸色微微变了变。
乐希见状,赶紧开口:“妈!
您这话说的!
我们怎么会是想偷懒?我们是综合考虑了才觉得这可能对珩珩更好。
您带珩珩我们当然放心,但您年纪也大了,天天带他出去跑也累不是?早教中心就在家门口,环境安全,课程也是玩为主,还能接触点新东西,怎么就是瞎折腾了?”
“我说不行就不行!”
乐希妈妈拿出了大家长的威严,“那么小的孩子,就去那种地方,我不放心!
万一被别的孩子欺负了怎么办?万一老师不负责任怎么办?万一学了什么坏习惯回来怎么办?家里又不是没人带!”
两代人的育儿观念再次生了激烈的碰撞。
一方认为要科学育儿,从小提供优质环境和社交;另一方则坚信传统的养育方式,认为亲情陪伴和自由玩耍才是最好的教育。
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珩珩似乎感受到大人们情绪不对,放下手里的玩具,怯生生地看着奶奶和爸爸妈妈。
这场关于早教的争论,最终不欢而散。
乐希和爱琪闷闷不乐地带着珩珩回了家。
“妈也太固执了。”
爱琪有些委屈,“我们也是为了孩子好,怎么就成了想偷懒了?”
乐希叹了口气,搂住她:“妈也是心疼孙子,怕他受罪。
她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觉得孩子吃饱穿暖不摔着就行,不理解现在这些早期开的概念。
慢慢来,别着急。”
道理都懂,但现实问题摆在眼前。
乐希妈妈明确反对,他们如果强行送珩珩去,肯定会引更大的家庭矛盾,老人也会伤心。
但如果不送,下学期珩珩的看护和成长环境又确实让人担忧。
接下来的几天,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压在两人心里。
他们试着又和乐希妈妈沟通了一次,但老太太态度坚决,甚至有点伤心,觉得儿子儿媳不相信她能带好孩子。
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
转机出现在周末。
爱琪实验室暂时告一段落,难得有个完整的休息日。
乐希妈妈虽然生气,但心里惦记孙子,还是过来了。
正好小区里几个和乐希妈妈相熟的老姐妹带着孙辈在中心花园玩,乐希妈妈就带着珩珩过去了。
花园里孩子很多,珩珩看到小朋友很兴奋,跌跌撞撞地想加入。
但他平时接触外人少,有些胆怯,想玩别人的小汽车,又不敢上前,只敢远远看着。
一个稍大点的男孩护着自己的玩具,冲他喊:“不给你玩!”
珩珩愣在原地,小嘴一瘪,委屈地回头找奶奶,眼看就要哭出来。
乐希妈妈赶紧上前哄他:“乖孙,不哭不哭,奶奶给你买更好的!”
但珩珩还是情绪低落,不肯再过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只是紧紧拉着奶奶的衣角。
这时,另一个经常上早教班的小女孩,大方地拿着一个皮球过来,主动邀请珩珩:“弟弟,我们一起玩球吧?”
她的妈妈在一旁微笑着鼓励。
珩珩有点害羞,但在小女孩的热情邀请下,慢慢伸出了手。
两个小家伙笨拙地你推我挡,玩起了球,虽然动作不协调,但珩珩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乐希妈妈在一旁看着,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她忽然意识到,孙子似乎真的需要同龄人的陪伴,而不仅仅是家人的爱护。
她自己带,能保证他的温饱安全,却很难给他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社交环境。
玩了一会儿,孩子们散了。
那个小女孩的妈妈和乐希妈妈聊了起来。
对方无意中说起:“我们家妞妞上了早教班以后,胆子大多了,也愿意跟小朋友分享了。
其实早教也不学什么知识,就是有个地方让孩子一起玩,老师会引导他们怎么相处,挺好的。”
这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乐希妈妈看着不远处又恢复独自一人玩树叶的珩珩,若有所思。
晚上,乐希妈妈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跟着儿子儿媳回了他们家。
坐下后,她看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