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比划着:“水!
玩!
爸爸!
泼水!”
爱琪趁机对老人们说:“看,他就是玩,喜欢水就好。
真让他现在就去学换气蹬腿,他肯定不干,还得吓哭。”
乐希也对父亲说:“爸,锻炼身体不一定要正儿八经地上课。
像这样,我们每周抽时间陪他来玩一两次水,他开心,也活动了身体,抵抗力自然慢慢就好了。
等他再大一点,真正喜欢水了,再考虑学技巧也不迟。”
事实胜于雄辩。
看到孙子玩得那么开心,并没有产生恐惧,而且这种方式确实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乐希爸爸再也说不出反对的话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下来:“嗯……这样玩……也行。
主要是他高兴,又能动起来就行。”
陈老师也笑着说:“就是嘛,寓教于乐。
孩子高兴最重要,高兴了身体才好。”
一场育儿风波,终于以这种迂回而巧妙的方式得到了化解。
最重要的不是谁说服了谁,而是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且真正对孩子有益的平衡点。
经过“游泳事件”
后,两代人在育儿沟通上似乎都更进了一步。
老人们开始更尊重乐希和爱琪作为父母的最终决定权,而乐希和爱琪也会更耐心地听取老人的建议,并尝试用更柔和的方式去沟通和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在“快乐童年”
和“必要引导”
之间寻找黄金平衡点。
比如,他们不会强迫珩珩认字背诗,但会给他读优美的绘本故事;不会带他去枯燥的博物馆一待一天,但会在他对某个话题感兴趣时(比如从北京回来后对“古代”
好奇),带他去相关的展览或古迹,进行简短有趣的参观;不会让他正襟危坐地听音乐,但会在家里播放各种风格的音乐,看他随着节奏手舞足蹈……
夏末傍晚,微风习习。
一家人又在花园里纳凉。
珩珩在草地上追着光泡泡跑来跑去,笑声清脆响亮。
乐希爸爸看着孙子活泼的身影,忽然感慨道:“嗯,是结实多了。
看来,玩水也挺好。”
乐希和爱琪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