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袋,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废土时区的苦难,或许即将结束。
在公元前18世纪的青铜时区,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正在举行。部落的巫祝身着绘有星纹的长袍,手持青铜权杖,站在祭祀台中央,口中吟唱着古老的祈愿歌谣。台下,数百名部落成员跪拜在地,祈求神明保佑部落免受“混沌之力”(即熵增)的侵扰。
这个时区的人们尚未形成系统的抗熵认知,却早已感受到熵增带来的威胁:有时,储存的粮食会莫名腐烂;有时,坚固的青铜器具会突然碎裂;更有甚者,一些族人会在睡梦中陷入永恒的沉睡,再也无法醒来。他们将这一切归咎于神明的愤怒,试图通过祭祀寻求庇护。
当金色的钟声穿越时间壁垒,抵达青铜时区时,祭祀台上的青铜鼎突然发出嗡鸣。这尊鼎是部落的圣物,传说是上古神明赐予的礼物,鼎身上布满了神秘的纹路,却因常年的熵增影响,出现了数道细密的裂纹。此刻,在钟声的作用下,裂纹开始缓慢愈合,鼎身的纹路亮起柔和的光芒,与巫祝长袍上的星纹遥相呼应。
鼎内的清水泛起层层涟漪,不同于寻常的水波,这些涟漪中清晰地映照出未来的画面:身着奇异服装的人(即未来的抗熵者)操控着发光的仪器,将混乱的“混沌之力”转化为有序的能量;一座座高耸的塔状建筑(即时熵预警塔)在各个部落兴起,守护着人们的生活;部落成员不再需要通过祭祀祈求平安,而是用自己的智慧与“混沌之力”抗争。
巫祝停下吟唱,瞪大了眼睛望着鼎中的影像,身体因激动而颤抖。他突然举起青铜权杖,指向天空中金色的声波,对着台下的族人高声喊道:“神明回应我们了!未来的指引已经出现,我们终将摆脱混沌的困扰!”
台下的族人纷纷抬头望向天空,金色的声波洒在他们身上,带来温暖而安心的感觉。他们虽然无法理解影像中的具体含义,却能感受到那股来自未来的希望之力,祭祀场上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
在时熵平衡委员会的古籍馆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熵语者正站在书架前,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古籍。这本古籍是初代抗熵者留下的《抗熵纪》,上面记载着关于时间维度、熵增规律以及定序之钟的传说。
老熵语者名叫周砚,已在委员会服役了四个纪元,是现存资历最老的熵语者之一。他的双眼因常年研究古籍而有些浑浊,却在听到钟声的瞬间亮起了光芒。当钟声的余韵在古籍馆中回荡时,他颤抖着翻开《抗熵纪》的最后一页,上面用上古文字写着:“当时间之弦共振,金声贯宇,熵归其序,定序之钟鸣,平衡时代启。”
“这是‘定序之钟’的声音。”周砚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从事古籍研究多年,曾无数次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在过往的岁月里,他们曾无数次接近平衡,却都以失败告终,他甚至一度认为,定序之钟只是初代抗熵者美好的愿景。
直到此刻,钟声中的秩序之力修复了时间记忆体,稳定了全维度的熵值,他才真正相信,古籍中的记载并非传说。周砚缓缓走到古籍馆的窗前,望着远处时熵预警塔顶端的蓝色灯光,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抗熵纪》,心中百感交集。
“历代先祖,你们看到了吗?”周砚对着天空轻声说道,“定序之钟已鸣,时熵归于平衡。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希望,终于在今日实现了。”
此时,古籍馆的门被推开,林熵走了进来。他看到窗前的周砚,恭敬地走上前:“周老,全维度熵值已稳定,按您之前的建议,我们正在整理此次体系构建的资料,准备补充到《抗熵纪》中。”
周砚转过身,将手中的古籍递给林熵,眼中满是欣慰:“好,好啊。记住,定序之钟的鸣响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熵增的威胁从未消失,只是暂时被压制。你们这一代人,要守住这份平衡,为未来的抗熵者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林熵郑重地接过古籍,目光落在最后一页的文字上,坚定地说道:“您放心,我们会的。时熵不灭,抗熵不息,这是我们永远的使命。”
窗外,定序之钟的余韵仍在时间维度中回荡,淡金色的声波与各个时区的秩序能量交织在一起,织就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平衡画卷。在这幅画卷中,过往的牺牲化作了照亮未来的光芒,历代抗熵者的意志凝聚成不朽的信念,守护着时间维度的每一寸土地,直至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