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铜巨钟的最后一缕余韵消散在时空缝隙中,位于时间委员会地下三层的时间粮仓,正被一层淡金色的时空光晕包裹。这座沉寂了七个时间纪元的巨型建筑,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型时刻。厚重的合金闸门缓缓向两侧收缩,露出内部深不见底的穹顶空间——百万年来,这里曾整齐码放着数亿个时间储存罐,每个罐体都封存着从不同时区采集的时间碎片,最短的仅为毫秒级的量子闪烁,最长的则是跨越千年的文明长卷。而此刻,曾经的储存罐已被清空,数千台抗熵机器人如银色蜂群般悬浮在半空,它们的机械臂末端闪烁着淡紫色的能量光束,在粮仓深灰色的石壁上雕刻新的时熵符文。
时间粮仓的原结构由高密度中子星物质浇筑而成,墙壁厚度达百米,其分子结构经过十一重时空压缩技术处理,即便在熵值突破临界线的“末日时区”,也能抵御时空撕裂带来的冲击。但此次改造绝非简单的加固工程,而是要将这座“时间仓库”彻底升级为全维度的“熵值调控核心”。负责改造工程的总工程师陈序,正站在两百米高的控制塔顶端,他佩戴的全息眼镜投射出密密麻麻的数据流,镜片边缘跳动着实时更新的工程进度条。
“陈工,第19区的符文雕刻遇到瓶颈,石壁内部的中子星物质出现不规则能量脉冲,抗熵机器人的能量转化率下降了12%。”耳机里传来现场工程师急促的声音,伴随着机械运转的嗡鸣。陈序的手指在虚拟控制台上快速滑动,调出第19区的三维模型——屏幕中,淡紫色的雕刻光束在石壁表面不断闪烁,却始终无法在指定位置形成稳定的符文纹路。他皱了皱眉,将视线转向控制塔外:粮仓中央的悬浮平台上,一块半透明的“熵态模拟屏”正实时呈现着内部的熵值分布,第19区的位置赫然出现一团醒目的橙红色区域,这代表该区域的熵增速度已超出预期。
“启动‘逆熵校准程序’,让机器人集群切换到‘分布式雕刻模式’,同时将第19区的能量输出提升至额定功率的115%。”陈序的指令清晰而果断。他深知,时间粮仓的每一寸石壁都承载着时空稳定的重任,任何一处符文雕刻失误,都可能导致局部熵值失控,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在他的调度下,原本集中在第19区的三十台抗熵机器人迅速分散,形成环形雕刻阵列,淡紫色光束从不同角度汇聚于石壁,如同无数把精准的手术刀,一点点剥离中子星物质表面的不稳定分子。十分钟后,耳机里传来成功的提示音,全息眼镜上的进度条跳动着向前推进了0.3个百分点,陈序紧绷的肩膀终于微微放松。
改造工程启动的第三十天,粮仓内部的核心区域迎来了关键节点——拆除旧有的时间储存罐,安装新型“熵值缓冲器”。这些缓冲器由超弦材料制成,直径约三米,表面布满蜂窝状的微型孔洞,每个孔洞都连接着内部的“熵能转化核心”。当缓冲器启动时,孔洞会释放出纳米级的“熵捕捉探针”,能够实时吸收空气中游离的熵粒子,并将其转化为维持时空稳定的有序能量。
负责搬运缓冲器的是“泰坦型”重载机器人,它们的机械身躯高达十米,搭载着反重力悬浮装置,即便面对数十吨重的超弦材料,也能平稳移动。陈序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测平台上,亲眼见证第一台缓冲器被安装到位。当机器人将缓冲器嵌入预设的凹槽时,凹槽边缘的固定装置瞬间弹出,发出“咔嗒”的锁合声,同时,缓冲器表面的蜂窝孔洞开始闪烁淡蓝色的微光,如同苏醒的星辰。
“第37区缓冲器安装完毕,熵值转化率达到98.7%,超出预期标准1.2个百分点!”耳机中传来工程师兴奋的汇报声。陈序点点头,按下控制台的绿色确认键。刹那间,粮仓内的三百台缓冲器同时启动,淡蓝色的能量场从缓冲器表面扩散开来,在空间中交织成一张巨大的能量网络。网络覆盖之处,原本因改造工程而变得浑浊的空气逐渐清澈,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熵粒子被迅速吸附,观测屏上的整体熵值曲线开始稳步下降。
改造工程的核心难点,始终聚焦在库门的重构上。原有的时间锁采用“时空相位密码”,能够抵御常规的时间扰动,却在百年前的“熵暴危机”中暴露出致命缺陷——当熵增失控产生的“熵暴流”冲击库门时,时间锁的密码矩阵瞬间崩溃,若不是当时的工程师启动了紧急隔离程序,整个时间粮仓都将被熵能吞噬。此次新设计的库门,采用了突破性的“抗熵密码矩阵”技术,而这一技术的灵感,源自对“原初时间碑”的研究。
五年前,时间委员会的科考队在“零熵时区”发现了一块沉睡的原初时间碑。石碑由未知的灰白色晶体构成,表面布满螺旋状的纹路。科学家们通过断层扫描发现,这些纹路并非自然形成,而是蕴含着一种永恒的秩序密码——无论外界熵值如何变化,纹路的分子结构始终保持绝对稳定,甚至能主动中和周围的熵增能量。“抗熵密码矩阵”正是基于这一特性研发而成,它将原初时间碑的纹路转化为动态密码,能够实时响应外界的熵值变化。
库门的铸造过程耗时整整一个时间周期(约等于地球时间三个月)。工匠们在粮仓外侧搭建了临时铸造工坊,工坊中央的“熵融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