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统筹子课题,设 1 个子项目负责人刚好;500 万以上的项目,往往涉及多个技术方向,比如材料研发、设备调试、数据分析,2 个子项目负责人能分别对接不同模块,避免总负责人精力分散;1000 万以上的项目,大多是跨学科合作,甚至需要对接多个合作单位,3 个子项目负责人才能覆盖各个环节。而且,子项目负责人必须由总项目负责人决定,毕竟总负责人最了解团队成员的能力和贡献,谁更适合牵头子课题,他心里最有数,这样也能避免 “论资排辈” 或 “人情关系” 的干扰。
“光解决纵向项目的问题还不够。” 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忽然想起上周参加的校企合作座谈会。会上,几家合作企业的负责人都提到,学校的横向科研合作 “有技术、缺对接”,企业有实际需求,却找不到长期稳定的对接专家;教授有技术成果,却因经费不稳定、精力有限,难以持续推进转化。这个问题,让我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科技管理创新,不能只盯着纵向项目,横向合作这块 “短板”,也得补上,否则学校的科研成果只能躺在实验室里,无法真正服务产业。
一、产学研特聘教授:架起校企合作的 “固定桥梁”
我第一次萌生 “设立产学研特聘教授” 的想法,是在走访资环学院王立教授的实验室时。王立教授研究的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在行业内很有名气,近三年先后和五家化工企业合作过横向项目,可经费却时高时低:2021 年到款 180 万,2022 年 220 万,2023 年又降到 160 万。“不是技术不行,是企业总担心我这边精力不够。” 王立教授一边给我看实验数据,一边无奈地说,“我手里还有两个纵向课题,有时候企业那边要紧急调整方案,我得等纵向项目的节点过了才能腾出手,人家下次有合作,就犹豫了。”
听着王立教授的话,我心里忽然亮了:如果能设立一个专门对接企业的教授岗位,让有技术、有经验的教师能集中精力搞横向合作,不就能解决 “精力分散” 和 “经费不稳定” 的问题吗?我立刻组织科室里的同事开会讨论,初步拟定了 “产学研特聘教授” 的认定标准:持续 3 年以上,到款横向科技经费每年 200 万元以上,或当年到校1000万元以上的横向经费,且在合作企业中有明确的技术转化成果。
定标准时,我特意把 “每年 200 万” 作为底线 ,这个金额既能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横向合作,又能让企业看到学校的诚意;而 “1000万” 则是为了吸引那些能承接重大产业项目的人才,毕竟这样的项目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我心里也有过顾虑:会不会有人觉得标准太高?但转念一想,产学研特聘教授不是普通的荣誉,而是要真正承担起校企合作的重任,标准太低反而会让这个岗位失去价值。
消息传出去后,王立教授第一个报了名。他把手里的纵向项目交接给了团队里的年轻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横向合作中。没过多久,他就和一家大型石化企业签订了三年期的战略合**议,每年到款经费稳定在 300 万以上,还在企业里建立了 “联合实验室”,专门针对企业的废水处理难题开展定制化研究。更意外的是,这个岗位还吸引了校外的人才,一位在环保企业工作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因为去年牵头为学校引进了一笔 1200 万的横向经费,符合 “当年到校 1000 万” 的条件,主动申请入职,成为了学校的第二位产学研特聘教授。
“以前企业找学校合作,像在‘打游击’,这次找这个教授,下次可能就换了人。” 我在后续的校企座谈会上,听到企业负责人这样评价,“现在有了产学研特聘教授,我们知道该找谁,合作起来也放心,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伙伴’。” 看着企业负责人满意的笑容,我心里也松了口气:还好当初坚持了那个标准,这个岗位总算真正发挥了作用。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