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际,不如先让杨将军参加完大典,再让他回高阳关也不迟。”
赵恒看了王旦一眼,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的杨延昭,心里的火气消了些。
他知道杨延昭在军中威望很高,要是把他逼急了,恐引起兵变。
他想了想,说:“好吧,就依王宰相所言。
先让你参加完封禅大典,大典结束后,再让你回高阳关。”
“臣多谢陛下!”
杨延昭连忙磕头谢恩。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都在汴梁城里待命。
他趁机去了应天府,看望被贬的张咏。
张咏见到杨延昭,很是高兴,拉着他的手,问了很多高阳关的情况。
“延昭,你这次回京,陛下没为难你吧?”
张咏担忧地问。
“还好,只是想让我留在汴梁,不过我拒绝了。”
杨延昭笑着说,“陛下已经答应我,等参加完封禅大典,就让我回高阳关。”
“那就好。”
张咏松了口气,“不过你还是要小心,陛下身边的那些大臣,没几个好东西,他们要是在陛下面前说你的坏话,你可就危险了。”
“我知道,我会小心的。”
杨延昭点了点头。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杨延昭才起身告辞,返回汴梁。
回到汴梁的第二天,封禅大典就开始了。
大典办得非常隆重,赵恒穿着华丽的龙袍,带着文武百官,去泰山祭拜天地。
杨延昭跟在百官后面,心里却很不是滋味——这么隆重的大典,不知道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要是把这些人力物力用在展国力、加强军备上,大宋何愁不强?
大典持续了三天,才终于结束。
大典结束后,杨延昭立刻去找赵恒,请求回高阳关。
赵恒却找各种理由推脱,一会儿说要给他设宴庆功,一会儿说要跟他商议边境的事务,就是不让他走。
杨延昭知道,赵恒是想拖延时间,好让他留在汴梁。
他心里很着急,却又无可奈何——他是臣子,不能违抗皇帝的命令。
就在杨延昭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汴梁城里突然生了一件大事——有人在皇宫里放了一把火,虽然火很快就被扑灭了,却烧毁了不少宫殿,还差点烧到天书殿。
赵恒得知消息后,气得暴跳如雷,下令彻查此事。
很快,负责彻查的官员就报上来,说放火的人是一个叫耶律烈的辽国人,他是辽圣宗的弟弟,这次来汴梁,是想趁机刺杀赵恒,破坏封禅大典。
赵恒听了,更是气得火冒三丈,下令全城搜捕耶律烈,还说要是抓到耶律烈,定要将他碎尸万段。
杨延昭得知消息后,心里很是惊讶——耶律烈是辽军的大将,勇猛善战,他怎么会孤身一人来汴梁刺杀赵恒?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他正想着,突然有人来报,说耶律烈在城西的一家客栈里被现了,现在正和禁军厮杀。
杨延昭立刻起身,朝着城西跑去。
城西的客栈外,已经围满了禁军。
耶律烈拿着一把大刀,和禁军厮杀在一起。
他虽然只有一个人,却异常勇猛,禁军士兵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纷纷被他砍倒在地。
“耶律烈!
你竟敢来汴梁刺杀陛下,还敢放火,今日我定要取你的狗命!”
杨延昭大喊一声,拔出腰间的长枪,朝着耶律烈冲去。
耶律烈看到杨延昭,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杨延昭!
我找的就是你!
上次你烧了我的粮草,杀了我的士兵,这次我要为他们报仇!”
两人立刻打了起来。
耶律烈的刀法很猛,每一刀都带着风声,朝着杨延昭的要害砍去。
杨延昭从容应对,长枪舞得密不透风,时而刺,时而挑,时而劈,招招都朝着耶律烈的破绽而去。
两人打了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
耶律烈心里很是惊讶——他没想到杨延昭的武功这么厉害,比他想象中还要强。
他知道,再这样打下去,他讨不到便宜,还会被禁军包围。
他咬了咬牙,突然使出一招狠招,朝着杨延昭的胸口砍去。
杨延昭连忙躲闪,却还是被刀风扫到了胳膊,衣服被划破了一道口子,鲜血立刻流了出来。
耶律烈趁机跳出包围圈,朝着城外跑去。
“追!
别让他跑了!”
杨延昭大喊一声,率领禁军在后追杀。
耶律烈跑得很快,很快就到了城外。
他翻身上马,朝着北方跑去。
杨延昭也翻身上马,继续追杀。
两人一前一后,跑了大概一个时辰,来到了一片树林里。
耶律烈突然停下马,转过身,看着杨延昭:“杨延昭,你真以为我是来刺杀赵恒的吗?告诉你,我是来跟你做个交易的。”
“什么交易?”
杨延昭警惕地看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