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旷古未有奇思妙想啊!”
这些官员还是第一次见这种银钱。
顿时感慨万千,手捧银元,觉得这不止是俸银,更是一份皇恩浩荡的象征。
虽有新奇与赞誉,但疑虑也随之而来。
一些习惯于从火耗、折色中牟取小利的胥吏暗自嘀咕。
这等制式银钱一出,他们以往那些手段恐怕要大打折扣,银剪恐怕以后都要生锈了。
更多人的担忧则在于:“这新钱看着是好,可市面上认不认?别到时候买米买布,店家不肯收,或是要折价,那岂不是亏了?”
针对此种疑虑,王清晨早已布置。
户部联合京兆府,在东西两市及各大城门附近设立了数处“官兑铺”
。
明告示:无论新钱旧银,皆可在此按官方核定成色、重量足额兑换。
官兑铺门前立有标准砝码和验银水,公开公正,童叟无欺。
同时,严令各处官仓、税卡,必须一体收受新元,不得拒收或折价。
只要是明白人肯定不会拒收银元,这成色可比民间流通的散碎银子好上太多了,一枚一两重的银元他们少说也能赚个几厘。
最初几日,官兑铺前人流络绎不绝,多是持新元来换旧银的百姓,可见信任尚未完全建立。
但很快,情况开始逆转。
先是那些领了饷银的禁军士兵,他们多是爽直性子,现这银元在军中认可的铺子。
尤其是户部辖下的几家粮秣店、酒坊——能畅通无阻地使用,甚至因为成色足、免验看,店家更乐意收,便纷纷打消了兑换的念头。
军中的认可,迅带动了周边市集的跟风。
接着,一些有远见的商贾看到了好处。
以往收一块碎银,又要称重又要看色,还要防着灌铅、凿边,费时费力且风险不小。
这新银元官府背书,重量成色统一,交易时只需清点数目,大大提升了效率,尤其适合大宗买卖。
“掌柜的,您看,这一百块银元,就是一百两,您不用一个个看了,省多少事!”
一名来自江南的绸缎商在成交一笔大生意时,尝试着推出整箱的昌武银元。
对面掌柜的初时犹豫,但仔细查验了几枚,又听说官兑铺随时可换,便欣然接受。
这笔交易迅在东市传为美谈。
更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
新帝登基,铸新币以显气象,这本就是极大的祥瑞和谈资。
茶楼酒肆里,说书先生开始编派“真龙显圣,化身为银,普惠万民”
的故事。
百姓们揣着刻有皇帝头像的银元,虽有些许不敬的惶恐,但更多的是一种与新朝紧密相连的微妙参与感和安全感,仿佛皇权的庇护就实实在在揣在怀里。
不过半月功夫,风向已然大变。
京畿之地,昌武银元不仅被普遍接受,甚至因其便利和可靠的成色,开始出现“溢价”
——有时一枚标准一两的银元,在实际交易中能抵一两零二钱甚至零五钱的杂色碎银使用。
金元的流通范围虽不如银元广泛,主要在巨贾豪富、权贵阶层之间用于大额支付和储藏。
但其精美、贵重的特性,使其迅成为身份和财富的新象征,备受追捧。
这一日,王清晨微服巡查至西市一家最大的官兑铺附近。
只见兑铺前依旧有人排队,但队伍结构已变。
之前多是持新换旧,如今却多是抱着各式各样成色的银块、银锭乃至碎银,前来兑换崭新银元的百姓和商人。
旁边,王清晨特意安排五城兵马司的军士看管,无人敢闹事,更无人敢私夺。
“官爷,您给我换十枚新元,要新崭崭的,俺闺女下月出嫁,压箱底图个吉利!”
一老汉咧着嘴笑道。
“给我换二十枚!
这新钱走南闯北带着方便!”
一个行商模样的人大声嚷嚷着。
铺里的书吏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容满面,朗声应和:“都有都有!
陛下隆恩,新钱管够!
成色十足,天下通行!”
其实目前只在京畿地区以及周边能够辐射到的州县通行,但是抵不住百姓商贾热情。
王清晨站在人群外,负手而立,墨涤警惕地护在他身侧。
听着那叮当作响的银元碰撞声和百姓商贾的议论,他心中那根一直紧绷的弦,稍稍松弛了些许。
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
而让王清晨没想到的是,交割完代理权的那些世家商贾却是组团来到户部寻求合作。
其一便是私银通兑,他们这些人比普通百姓看得更加长远,官银的好处他们做行商的深有体会,最重要的还是其成色足够,说明朝廷并非借机敛财,这才给了他们足够的动力。
其二乃是想由户部牵头设立通行全国的换兑业务,虽然这些商号大多都有自己的钱庄,但是彼此之间通兑存在巨大困难,若是由官方牵头,那对于他们行商来说就太舒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