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
“今年,2008年,对我们国家意味着什么开年就是百年不遇的雪灾,五月又是大地震,紧接着就是八月的奥运会。”
马有德连忙捧出小本子记录。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今年,正好三十年。”
沈善登道:“这三十年,从三分天下到忍辱负重的求生,一路走来,有多少苦闷,多少心酸九十年代的四大恨,01年的撞机事件,直到911的轰鸣,进了wto才终于迎来了战略转机。”
“三十年尘与土,十三亿人的喜与悲,压抑积蓄得太久太久了。”
“奥运会,就是这股能量释放的出口!是举国之力的盛事,是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也让中国走向全世界的窗口!”
“吴语森这个吊人烂不假,但终归是内部矛盾。”
沈善登坚定道:“别人敌我不分,我们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些人想借着一部电影制造撕裂,搞心理攻势,扰乱人心。我们不能随了那些躲在暗处敌人的意!”
这不是沈善登善,而是吴语森他从来不放在眼里。
而且真要是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也会反噬他的观众缘。
没必要什么好处都占尽。
马有德听得心潮澎湃,手自笔录,感悟良多。
“老板,你看得深远!我明白了!”
沈善登摇头道:“有德,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我不仅不踩,还会抬一手。”
当然,抬一手,也要时机。
7月22日,周一。
《赤壁(上)》上映第三周,第二周只有六千多万,票房腰斩。
票房潜力已尽,沈善登出来说话。
傍晚时分。
沈善登在公司楼下“偶遇”了守候的记者。
面对话筒,他首先对《人在囧途》的成功再次表示感谢。
《人在囧途》上映接近一个月,票房稳稳的停在了三亿五千万的高位上。
虽已过了爆发期,每日仍有些许进账,证明了沈善登电影独特的长尾效应。
“电影就是一种娱乐方式,如今票房3.5亿,我很知足了!观众看得开心,是我的荣幸!”
记者顺势将话题引向批评声浪巨大的《赤壁(上)》,沈善登表现得十分得体。
他坦言道:“在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诠释上,大家肯定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方面我个人也并不完全认同。”
紧接着,说了句公道话:“不过,平心而论,《赤壁(上)》在摄影、美术、服装,尤其是大型战争场面的营造上,确实代表了目前华语电影顶级的工业水准,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这一点值得肯定。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需要各种尝试和积累。”
正如他当初打《色戒》,打的不只是一部电影。
如今他帮《赤壁》,也不只是一部电影。
他的对手,从来都不是某个人或某部作品。
他善于破坏,也善于建设,更善于守护。
沈善登在庆功宴后,从媒体的聚光灯下悄然消失。
他推掉了大量的专访邀约,甚至连一些重要的访谈也鲜少露面。
只是专注于经营公司,更多人习惯了他隐于幕后。
这种刻意的低调,非但没有降低他的存在感,反而像是一种蓄力,让沈善登的每一次发声都显得更具分量。
这次关于《赤壁(上)》的舆论风波,沈善登仅仅是对记者发表了那么一番看似客观的点评,其效果却如同巨石入水。
掀起巨大波澜。
当晚,几大门户网站娱乐版块的头条就变成了“沈善登评《赤壁》:赞工业水准顶尖。”
各大电影论坛、贴吧纷纷转载、热议。
不少人惊讶于沈善登的大度和眼界。
第二天,娱乐纸媒跟进。
许多社会新闻板块也进行了报道。
可以说,沈善登几句话,直接扭转了舆论。
那些原本铺天盖,恨不得将电影贬得一无是处的批判声,被中和、冲淡了不少。
不少观众回过头想想,也觉得电影虽然剧情雷人,但画面、场面确实是了巨资的,堪称精美宏大。
很多人诟病的核心,其实在于吴语森为了讨好海外市场,把充满东方智慧的三国故事拍成了不伦不类的电影。
因为黑的太过,反而导致《赤壁》口碑有所回升。
虽然于票房大局无补,但在舆论场上,不再是纯粹的一边倒臭骂。
查尔史密斯办公室。
这一下,把幕后的推手查尔佩里克,给看呆了。
他辛辛苦苦炮制舆论风暴,本意是想借踩吴语森和《赤壁》,来间接冲击奥运前的社会氛围,没想到沈善登轻飘飘几句话,就像一只大手,直接把他搅起的风浪给抚平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