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程序。预计需要48小时。”
林栋再转向卡露拉。
“准备一架改装完的X-89超音速穿云机,加装北风-4型抗冰防护系统和量子通讯模块。航程要保证至少能抵达南极点后还有50%燃料储备。”
X-89超音速穿云机是林栋上次遭遇空袭之后从美国一家破产航空公司收购的试验机型,原本设计用于高空大气层研究。
这款飞机采用双层机翼设计,能在高速飞行时保持极佳稳定性。
林栋对其进行了多项改造,包括加装自主研发的高效能冷核聚变引擎和航电系统。
而北风-4型抗冰防护系统则是他专为极端寒冷环境开发的新型技术,利用纳米电热纤维和智能传感器网络,能主动预测并防止冰层在飞机表面形成。
“明白。”
卡露拉迅速在自己的平板上记录,“还有一点。林总我得提醒您,即使有超音速飞机,从最近的科考站到信号源所在地仍有约580公里,需要穿越冰原。常规雪地车速度太慢,受限于地形,我们至少需要4-5天。”
林栋的嘴角微微上扬。
“苏珊,看来我们需要一款'极地蜘蛛'了。”
苏珊眼前一亮:“你是说基于外骨骼技术的多足极地行走器?”
“没错。”
林栋迅速在全息屏上勾勒出一个初步设计。
“六足结构,每个足部配备雪地适应性接触面,承重能力至少3吨,内部空间可容纳2-3人和必要设备。动力系统采用微型聚变反应堆,保证极低温环境下仍有稳定能源输出。”
外骨骼的应用变化多端,能够解决不少难题。
“理论上可行。”
苏珊配合泰坦迅速计算着,“我可以在72小时内完成初步设计和原型制造。但林,控制系统需要特别设计,极地磁场异常可能导致导航干扰...”
“用量子定位系统。”
林栋简洁地说,“不依赖地磁,直接与我们的卫星网络同步定位。”
量子定位系统是林栋在量子通讯基础上延伸的应用,通过量子纠缠现象实现即时定位,不受传统GPS系统的延迟和干扰影响。
即使在极端环境中,如深海、地下或极地磁场强烈干扰区域,也能保持分米级的定位精度。
泰坦的声音插入对话:“先生,根据我的计算,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至少需要7天。但信号源活动频率正在加速,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
“五天。我们只有五天时间完成所有准备。第六天就启程前往南极。泰坦,看来你没有把我的科研能力计算进去。”
“是的先生,您的科研能力堪称科技界的鬼斧神工,所以我无法计算。”
“马屁拍的不错,时间宝贵,我们快开始吧!”
随着林栋的命令,流浪基地宛如一台精密运作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开始高速运转。
泰坦架构了一个三维任务进度表,悬浮在主控室中央,每个人的工作项目都清晰可见,所有时间节点都被精确计算至分钟级别。
苏珊率领工程团队连夜设计“极地蜘蛛”行走器的详细方案。
早在第二天凌晨3点17分,第一批原型部件就在纳米3D打印机中成型。
“极地蜘蛛”采用生物仿生学设计,六条机械腿的关节结构模拟了南极六足昆虫的运动模式,能够在雪地、冰面甚至陡峭冰崖上稳定行走。
每条腿末端配备了特制的“雪地爪”,由一种特殊的碳纳米复合材料制成,在超低温环境下依然保持极高强度和弹性。
腿部加装了微型热能释放器,可防止冰层在极低温下对机械关节的冻结。
纳米3D打印机是林栋在原子级精确控制方向的突破性成果。
与传统3D打印技术不同,这种设备能在分子层面构建材料,从而创造出具有特定物理特性的复杂结构。
“雪地爪”使用的碳纳米复合材料正是通过这种技术制造,在极低温下保持了近乎完美的物理性能。
动力系统采用林栋最新开发的小型聚变反应堆,体积仅普通背包大小,却能产生相当于200千瓦的持续能量输出,足以支持行走器在极地环境中连续运行30天而无需充能。
“极地蜘蛛”的车身采用双层设计:外层由航天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能承受极端温差和高达12级的极地风暴;内层则采用多重隔热材料和压力稳定系统,保证内部环境恒定在20℃左右,并维持标准大气压。
这种航天级碳纤维复合材料源自林栋对太空电梯项目的研究,未来想要低成本获取宇宙中的资源,太空电梯必不可缺少。
它将传统碳纤维与特殊金属合金纳米颗粒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在极端温度下几乎不会变形或降低强度的超级材料。
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在特定电流作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