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栋的话掷地有声——极地远征队。
每个音节都在主控室内激起微小的涟漪,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水面。
“你是认真的?”
苏珊眉头微皱,目光停留在数据屏上那忽明忽暗的南极信号点上。
她很清楚南极的恶劣环境。
哪怕在最温暖的1月,沿海地区平均气温也只有零下30摄氏度。
内陆更是低至零下60摄氏度。
普通人在没有专业装备的情况下暴露20分钟就会出现严重冻伤。
即便是进行过一次基因优化的她们,也没办法凭借肉体长时间直面如此低的气温。
那边的年降雪量换算成液态水仅仅15厘米左右,却因极端寒冷几乎无法融化。
并且,南北极的风速常年维持在每小时40-90公里,暴风雪时更可高达每小时200公里。
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是很难进行搜索的。
林栋并未直接回应,而是轻点操作台。
一幅三维地球投影旋转至南极视角,几个红色信号源点在东南极冰盖下闪烁。
“苏珊,虽然我们尚不清楚他们的实力究竟有多强,是否能对我们造成致命威胁,但我确信,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等他们完成潜伏计划后,后果将不堪设想。”
泰坦的全息投影稳定地显现在操作台另一侧。
“先生,根据高维波动特征分析,南极信号源位于东南极冰盖下方约2.37公里处,精确坐标为南纬73°54′22″,东经100°36′09″。这个区域年平均温度为零下57.5℃,冬季最低可达零下89.2℃,是地球上已知最寒冷的区域之一。位置错误可能性不超过1%。”
“北极呢?”林栋问道。
“北极信号源位于格陵兰西北部冰层下约1.28公里处,坐标为北纬78°12′44″,西经68°08′17″。相较于南极,温度稍高,年平均约零下32℃。但此处地形复杂,冰层不稳定,存在大量活动性冰川,地理位置更为危险。”
林栋轻敲桌面,全息投影随即切换为两个信号源的波形对比图。
南极信号的波动幅度明显更大,频率更规律。
“我们先集中精力探索南极信号源。它的稳定性和强度均高于北极,可能是主要的控制中心或能源节点。”
“林,这不是普通科考。”
苏珊放下手中的数据板,直视林栋的眼睛,“你打算如何在零下近60℃的环境中活动?马克战甲的低温适应性还未经过这种极端环境的测试。”
受材料限制,林栋目前制造出来的马克战甲还没办法像电影中那样,肆意进出太空-270摄氏度的环境。
“所以我才需要你呀苏珊,帮我一起改进马克战甲吧。”
林栋目光灼灼,“它现在能承受零下40℃的环境,但南极远比这更苛刻。我们需要强化隔热和能源系统,让它能在零下90℃的环境中正常运行至少144小时。”
苏珊迅速在平板上记录着关键参数:“我会将绝热材料升级为多层纳米气凝胶复合结构,理论上能将热损失降低92.7%。能源系统也需要重新配置,低温会显著降低能源转换效率...”
纳米气凝胶复合结构是林栋早前在研究超导材料时的副产品。
这种材料由纳米级气凝胶基质与特殊金属微粒组成,在常温下呈半透明状态,但在低温环境中微粒会形成特殊排列,创造出近乎完美的绝热层。
这种材料在太空探索中有着广泛应用,也是林栋新一代马克战甲的关键组成部分。
“先生,”泰坦打断道,“根据现有数据,抵达南极信号源至少需要三重装备支持:第一,低轨道高速航行器,能够突破恶劣天气限制;第二,极地穿越设备,能在冰原上长距离移动;第三,深冰层钻探设备,能够到达2公里以下的深度。”
“泰坦,我明白你说的这些技术难点。我们可以一一解决。先帮联系卡露拉,我需要让她组织起一支经验丰富的极地探险队。”
“明白。”泰坦发出通讯请求。
苏珊的眉头依然紧锁,“还有,林,南极受《南极条约》保护,任何活动都需要国际许可...”
话未说完,卡露拉的全息影像已经在会议桌前出现,身着黑色战术装备,表情肃穆。
“林总,泰坦已经告知我您的要求,我会尽快安排一支远征队并进行相应的极地训练。另外,我们是否需要通知国际南极考察组织?未经许可的行动可能引发外交争端。”
林栋摇头:“国际组织效率太低,而且信息容易泄露。我们需要最高效率、最低调的方式。泰坦,伪造一个冰下微生物研究小组的身份和许可证。有技术难度吗?”
“没有,先生。我将模拟奥斯陆科研中心的签发流程,确保证件能通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