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的是——”
她忽然提高声音,目光扫过殿中百官,字字清晰。
“怡红院愿捐银两千两,悉数用于北地赈灾!”
话音落地的瞬间,整个延庆宫陷入死寂。
烛火爆裂的轻响在空旷大殿里回荡,竟显得格外刺耳。
南齐帝握着酒杯的手微微一颤,琥珀色的酒液顺着杯壁淌下,溅在明黄龙袍的团龙纹上,他却丝毫未察。
太后扶着佛珠的手也顿了顿,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明显的诧异。
一个民间戏院,竟舍得一次性捐出两千两?
时念站在后台,将南齐帝的震动尽收眼底。
她早算准了这一刻。
寻常商号捐款不过数百两,怡红院以民间戏院的身份掷出两千两。
既是彰显实力,也是向皇权递上投名状。
证明她们不仅能唱好戏,更能为朝廷分忧。
更重要的是,她能借着由头让在座的所有官员捐银子。
南齐帝不是想着怎么解决北地雪灾吗?
那她便送上一份大礼。
“这……”
方仲文刚要开口,却被一阵急促的咳嗽打断。
中书令严允之忽然站起身,藏青官袍的下摆扫过凳脚,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对着南齐帝深深一揖,声音沉稳如钟:
“启禀皇上,臣亦愿捐银一千两,助北地百姓渡过难关!”
这一声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臣捐五百两!”
“臣捐八百两!”
“臣愿献棉甲二百副,支援边疆将士!”
百官们纷纷起身,声音此起彼伏。
连先前对怡红院颇有微词的御史台官员,也跟着报出自己的捐物数目。
谁都清楚,此刻不表态,便是与众志成城的戏眼相悖,更显得自己连一个戏班子都不如,毫无家国大义。
南齐帝望着殿内热闹的景象,忽然放声大笑,龙袍上的金线在烛火下跃动,流光闪烁。
“好!好!好!这才是我南齐的臣子!这才叫众志成城!”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后台方向,虽未点名,殿中众人却都知道,这份称赞是给时念的。
那眼神里有欣赏,有探究,更有几分“果然没看错你”的了然。
时念垂眸浅笑。
她要的从不是一句口头称赞。
这两千两银子,是给怡红院镀的金,是给百官设的局,更是给南齐帝递的台阶。
既解了赈灾款不足的燃眉之急,又让皇帝在除夕宴上赚足了君臣同心的美名。
戏台两侧的灯笼忽然亮起,暖黄的光透过草垛的缝隙漏出来,在“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浅醉扮演的农妇提着陶罐从土墙后钻出来。
粗布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