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再次出列,回道:“陛下,可令各路大军的主帅定期互通军情,设立专门信使传递消息,一旦有情况,能及时做出应对之策”
。
“朝廷这边也可派出监军,督促各路大军按计划行事,确保整个围剿行动有条不紊进行啊”
。
崇祯帝微微点头,道:“此事就依众卿所言去办吧,不过保宁府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大军进攻之时,可有应对之法?”
。
温体仁出列,说道:“陛下,可提前派出探子,潜入保宁府周边,摸清他们的兵力分布、粮草储备等关键信息,以便我大军有的放矢”
。
“步兵可依山势而行,稳扎稳打;水军利用河道探查敌方布防,必要时突袭”
。
“骑兵作为机动力量,关键时刻冲击敌方防线,打乱其部署啊”
。
崇祯帝听后,心中稍感宽慰,说道:“众卿用心良苦,但愿此次围剿能一举成功,平定这保宁府之乱”
。
“待大军出征之时,朕在此等候众卿捷报,望众卿莫要让朕失望”
。
崇祯今天非常高兴,这是他登基几年来最顺利的时候,事情之顺利,出了他的想象。
什么事情只要他他提出来,马上就有人来补上,而且这些朝臣也没有互相拆台,尤其是周延儒和温体仁这两人,今天都在尽职尽责的谋划。
群臣这时齐声高呼:“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
而后,崇祯帝便宣布退朝,然后召周延儒、温体仁、张凤翼等人去了内书房。
几人就诸多细节细细商讨,从大军行军路线到各部队具体职责,从战后如何稳定民心到恢复生产等,众人各抒己见。
直至日头西斜,这场关乎大明国运的商议方才散去,而围剿保宁府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入了筹备之中。
周延儒三人疲惫的走出皇宫,温体仁主动说道,“辅大人,不如我们找个地方坐坐?”
。
“哦?温大人还有这种雅兴?”
,周延儒打趣道,他以为温体仁说的是去教坊司。
“呵呵,本官的意思是找个酒楼喝一点,毕竟我们还要商讨一下后面的事情”
,温体仁笑眯眯的说道。
周延儒沉想了一下,虽然他很疲惫,但还是答应了温体仁的请求,点点头之后就上了自己的马车。
温体仁笑笑,和亲随低语几声,他也上了马车,然后马车启动,率先离开,周延儒和张凤翼的马车在后面跟随。
三人来到一处颇为雅致的酒楼,温体仁熟稔地跟掌柜打了招呼,便要了个清静的包间。
待进了包间,各自落了座,小二很快便将酒菜布好,退了出去,顺带带上了房门。
包间里一时静谧,只余烛火跳跃的声响。
周延儒率先打破沉默,目光沉稳而坚定,缓缓开口道:“今日朝堂之上,咱们所谋之事,想必二位心里都清楚,那保宁府之乱,绝非小可,关乎我大明存亡啊”
。
说着,他端起酒杯,轻抿一口,眉头微微皱起,似是那酒入喉也难化心头忧虑。
温体仁亦是一脸严肃,放下手中筷子,重重地点头应道:“辅大人说得极是,这场仗若赢了,大明可暂得安稳,咱们也算是为朝廷立下不世之功”
。
“可若输了,这天下必将陷入更深的动荡,你我都难辞其咎,哪还有什么好下场可言呐”
。
张凤翼在旁,一直静静听着,此时也忍不住接话道:“二位大人所言甚是,当下局势严峻,咱们可不能有丝毫的差池,必须得齐心协力,摒弃往日那些个嫌隙才好”
。
周延儒微微颔,目光在温体仁和张凤翼身上一一扫过,而后深吸一口气,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
沉声道:“我今儿个就把话撂这儿,只要此番能赢下这场战争,我周延儒定当自动请辞”
。
“辅之位,我绝不贪恋,拱手相让便是,只愿这大明能重回正轨,社稷安稳呐”
。
这话一出,温体仁先是一愣,旋即脸上满是惊喜之色,忙不迭地起身,朝着周延儒一拱手。
言辞恳切道:“辅大人如此高风亮节,实在令我等汗颜呐,大人放心,我温体仁在此誓,往后必与大人、与张大人团结一致,绝无二心”
。
“咱们齐心协力,定要把这保宁府之乱平定,为大明闯出这一条生路来”
。
至于他是不是真的相信周延儒所说的,那就不得而知了,至少表面上像那个样子。
张凤翼见状,也跟着起身,举起酒杯,朗声道:“好,有辅大人这般气魄,又有温大人这等决心,我张凤翼也愿同二位大人共进退”
。
“咱们今儿个就在这儿盟个誓,往后不论如何,都一心只为这战事谋划,只为大明效力”
,说罢,仰头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