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光斑缓缓移开铜符,落在陈砚手边那枚未写完的竹片上。
他盯着“警戒线”
三字被割裂的痕迹,沉默片刻,抬手将竹简合起,放入案角标有“农政急件”
的木匣中。
内侍刚退下,殿外传来脚步声,不疾不徐,落地轻稳。
帘幕掀开,云姜走了进来,袖口沾着灰白药屑,衣领微皱,间银簪斜插,烛火映出她眼尾一点朱砂痣。
她未跪,只微微颔:“陛下召我?”
陈砚抬眼,指节在案沿敲了两下,节奏短促。
“你说过,春疫防治有进展。”
云姜从怀中取出一只青铜小匣,打开,里面是几包用油纸封好的药粉,颜色灰褐,质地细腻。
“三月前,我在骊山脚下的聚居区设了三处试药点。
咳血症患者共一百七十六人,分三组施治。
对照古方者死亡五十三人,用清瘟散者仅十一人不治。”
她将一册竹简递上,“这是每日记录,咳嗽频率、痰色变化、体温起伏,皆有标注。
第七日时,用药组已有六成患者可自行行走。”
陈砚接过,翻看。
竹片边缘有墨点,显然是临时补记,字迹工整但略显匆忙。
他目光停在一组数据上:用药后第三日,肺音浊重者减少四成。
“这药,怎么来的?”
“陨石残留物经煅烧提纯,配以黄芩、苦参、地龙三味主药,再加两味合成剂。”
云姜声音平稳,“合成剂是我依《墨经》残卷所载‘金石相激’之法,在密炉中炼制七日所得。
初试时曾致三人高热昏厥,后调整剂量,未再出现。”
陈砚放下竹简,盯着她:“户部会说,这种药,烧钱。”
“少府测算过成本。”
云姜从袖中抽出另一份简册,“每剂不足三钱,若批量制备,可压至两钱以下。
比太医院常用的‘止嗽丹’还便宜半钱。”
“可有人信?”
“昨日太医令派人来查,说此药‘非经方,不合礼制’。”
云姜嘴角微动,“我让他们带了十名病人去太医院当面听诊。
一个七岁孩童,用药三日,原本咳到不能卧,如今能跑能跳。
老太医听了肺音,没说话,只把听筒放回盒里。”
陈砚轻轻点头,没再问。
他起身,走到浑天仪前,手指拨动底盘,将“民”
环调至正中,又将“医”
环嵌入其侧。
铜环转动时出轻微摩擦声,比之前顺畅了些。
“你明日就去渭水南岸。”
他说,“惠民坊那边,我已经下令腾出三间屋舍,给你设医馆。
十名学徒随行,少府派两名记档吏监督用药过程。
七日之内,我要看到真实反馈。”
云姜略一颔:“若有人阻挠?”
“影密卫已在坊外布防。”
陈砚转身,目光沉静,“不是保护你,是防止有人偷偷换药、制造事端。
若有流言,立刻报我。”
她没应,只是将药匣收好,转身欲走。
“等等。”
陈砚叫住她,“你信这药能救多少人?”
云姜停下,背对着他,声音不高:“一人服药,可活一人。
百人服药,可活近百。
我不信神术,只信实证。”
“那就用实证说话。”
陈砚道,“去吧。”
她退出东阁,脚步渐远。
陈砚坐回案前,提笔在空白竹片上写下:“医政并举,试点先行。”
又在下方加了一句:“若此策可行,则民生之基可固。”
三天后清晨,天刚亮,陈砚换了便服,未带仪仗,独自出了宫门。
他沿着渭水缓行,穿过几条窄巷,来到惠民坊外。
医馆门口已排起长队。
百姓多是贫民,衣衫破旧,不少人捂着胸口咳嗽。
几名学徒在门前分陶碗,云姜站在帘内,手持铜制听诊器,逐一为病人检查。
一名老妇被扶进来,咳得厉害,指尖青。
云姜听了一会儿,点头,递上一包药粉。
老妇孙儿紧张地看着,见祖母喝下药后半个时辰未再咳血,忽然跪下磕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