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珠沿着沙盘细线缓缓爬行,第七滴渗入函谷关节点时,陈砚用竹片匕挑断了最后一根蜡封竹管。
韩谈跪坐于侧,双手呈上新到的粉书残简。
字迹被萤火虫粉与湿气侵蚀,仅能辨出“大梁”
“共主”
“七分”
三词,末尾印着半枚朱雀烙痕——这是墨家外围信符,但纹路偏移了三分,说明传递者并非原属体系。
陈砚未语,将残简置于浑天仪光斑之下。
陨铁芯折射出七道细线,其中三条与昨日“影一〇三”
至“影一〇七”
的情报轨迹重合。
他取出炭笔,在沙盘边缘标出三处交汇点:河东仓廪亏空三成,商队延迟七日未报;陇西戍所口粮减半,驿马更换频次翻倍;关中西市米价暗提,粮商拒售陈米。
三点连成三角,顶点直指大梁旧城。
“不是巧合。”
他说,声音压在喉底,“三地异动,皆绕开郡守衙门,由商路暗桩推动。
这不是民乱,是布局。”
韩谈低头,袖中手指微动。
他知道这是命令,不是判断。
“启动‘陨铁共鸣’。”
陈砚将密约内容拆为七问:一问盟主名讳,二问盟地所在,三问兵力来源,四问粮道归属,五问信链中枢,六问秦内应姓名,七问起事时辰。
七问分录七枚竹符,依“影布天下”
七节点分,令各守者以原信道回传答案。
若三处以上所答一致,且符文共振,则判定为真。
两日后,冷宫井、河东仓、陇西戍所三地同时浮出同文竹符。
内容皆为:“楚后芈心,大梁东郊,兵出三郡,粮自齐运,信枢在陶,内应在郎,期以春分。”
符文刻痕深浅一致,蜡封纹路相同,经浑天仪光斑照射,三符共振,出低鸣。
密约确认。
陈砚取过新制竹简,长九寸,宽一寸二分,行书“影布天下·军情专报·编号影一〇八”
,次行列时日、地点、事由,末行署名“韩谈”
,密级“一级”
。
他将七份回传符文并列,以炭笔勾出六国联络图:魏地为轴,楚使往来最频;齐商以盐换粮,暗输大梁;赵人自北境潜入,携带兵甲;燕使绕道辽东,避开关中耳目;韩遗老藏身洛阳,联络旧族;楚后芈心居大梁东郊别院,由项氏族兵护卫。
七国信道交织,竟在秦境内部形成闭环。
“他们不打算起兵。”
陈砚敲击案几,节奏如密语,“他们打算先拆秦。”
冯去疾奉召入密室时,手中捧着一卷《五德终始图》。
他将图铺于沙盘旁,朱砂笔点向秦属水德之位。
“水将竭,火当兴。
六国合流,乃天命所归。
此时清剿,逆天而行,恐激民变。”
章邯紧随而至,甲胄未卸。
他立于沙盘前,目光落在函谷关位置。
“我军边卒口粮已减,若六国断我粮道,再煽动饥民,三月之内,关中必乱。
但若不出兵,任其结盟成势,日后更难收拾。”
陈砚未答,取出浑天仪,调整陨铁芯角度。
光斑投射于沙盘,覆盖“函谷关—大梁—彭城”
三角区。
三地之间,原有信道七条,如今皆出现“双报”
现象——同一情报由不同路径重复送达,时间差不过半日。
“这不是联盟。”
陈砚以炭笔圈住大梁,“这是七股势力,抢一个名头。
楚要正统,齐要商利,赵要地盘,魏要复国,燕要自保,韩要复仇,项氏要权柄。
他们推芈心为共主,不是为了团结,是为了互相牵制。”
他划去“共主”
二字,在下方写下“群狼争骨”
。
“他们怕的不是秦军,是彼此背后插刀。
所以才选大梁——地处中原,四通八达,便于监视,也便于逃跑。
他们需要时间,让各部协调利益,等粮草齐备,兵甲到位,再一举难。”
冯去疾皱眉:“即便如此,贸然出击,若无确证,恐失道义。”
“道义?”
陈砚冷笑,“他们已在秦境安插三百余暗桩,控制十七处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