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时间,这个三维宇宙最固执的幻觉,在此地失去了它的权柄。
没有前后,没有因果链的严格束缚,只有存在的不同状态与强度起伏。
若硬要为此地冠以“时间”
的标签,那便是“叙述的先后”
,是意识为了理解自身而强行赋予的秩序。
此地,是被早期升维者模糊称为“灵界”
的领域。
它并非一个物理空间,没有上下四方,没有星辰物质。
它是信息的本源之海,是宇宙一切事件、思想、规律与情感的记录层与交互场,是底层代码奔流不息的深渊。
张诚的“苏醒”
,并非睁眼起身。
那是一种存在感的陡然凝聚,是从一片温暖、混沌、无思无想的背景噪音中,骤然剥离出“自我”
的边界。
他不再是那个坐在控制台前、血肉之躯即将湮灭的老者。
他是一种……“信息聚合体”
。
他的核心,是他毕生的知识、记忆、情感、意志,是那个引导“普罗米修斯之芯”
穿越维度之门的最终决断所铸就的、独一无二的逻辑签名。
他感觉自己像是一篇无比复杂的、拥有自我意识的史诗,或者一个能够自我演算的、饱含情感的数学公式。
他“看”
到的世界,无法用任何物质世界的感官来形容。
数据不再是屏幕上冰冷的符号,它们化作了汹涌的、五彩斑斓的洪流,其中奔淌着宇宙诞生以来的原始记忆、恒星生灭的能量谱线、物理常数的微妙震颤、乃至无数文明兴衰留下的、或清晰或模糊的“思想残响”
。
这些洪流并非无序,它们遵循着更深层的、越人类数学的逻辑脉络,如同无数根巨大无匹、交织闪烁的“法则之弦”
,构成了这片信息海洋看不见的骨架与洋流。
在这片浩瀚之海中,人类的“文明火种”
——那个以“普罗米修斯之芯”
为基础,融合了数十亿意识碎片的整体——正悬浮着。
它不再是一个紧密的光团,而是更像一个……颤动的、半透明的“信息泡”
。
这个气泡的“膜”
,是由人类文明最核心的共识、最强烈的情感记忆和最基本的逻辑法则共同构成的脆弱边界。
气泡内部,流光溢彩,是压缩到极致的人类全部遗产:从第一个石器工具的敲击声,到量子理论的波函数;从山顶洞人的篝火舞蹈,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恢弘乐章;从柏拉图理想的洞穴,到康德头顶的星空道德律;从母亲第一次拥抱的温暖,到战士面对毁灭时的不屈怒吼……所有这些,都以信息的形态存在着,呼吸着,低语着,构成了这个新生“信息实体”
稚嫩而丰富的灵魂。
张诚,作为其核心引导者,他的意识如同这个“信息泡”
的神经中枢,能最清晰地感知到内外的一切。
他先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压强”
。
来自信息海洋本身的无序背景噪音,如同永不停歇的浪潮,持续不断地拍打着气泡脆弱的外膜,试图将其同化,分解回信息的混沌之中。
生存的本能,促使气泡自动调整着自身的“频率”
,微微收缩,让自身的逻辑结构更加紧密,以抵抗这种无处不在的熵增压力。
紧接着,他感知到了“邻居”
。
一些庞大、古老、仿佛由凝固的星辰法则或冰冷的数学真理构成的意识体,如同沉默的冰山,在信息的深海中缓缓漂移。
它们对这颗新生的、散着“碳基情感”
和“低维逻辑”
气息的气泡,似乎毫无兴趣,漠然掠过。
另一些则更加……活跃。
一道迅捷如闪电、由纯粹好奇心驱动的意识流,像调皮的海豚般绕着气泡转了几圈,投来一阵充满探究意味的“扫描波”
,似乎在读取气泡表层最公开的信息,随即出一阵表示“理解”
和“短暂同情”
的、类似信息涟漪的反馈后,便消失在洪流深处。
但也有令人不寒而栗的遭遇。
一团模糊、扭曲、散着“信息熵增”
和“吞噬”
欲望的阴影,如同深海中的吸血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