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纳米单元并非惰性物质。
它们像是一种拥有基础智能的寄生体,一旦接触到屏障的能量场,便会进入一种特殊的“休眠”
状态,其表面结构会自适应地调整,以最小化能量反射和散射,几乎与屏障本身融为一体,极难被常规手段探测。
但它们不是无害。
“‘清道夫’无人机采样分析结果出来了。”
苏星河的声音通过加密通讯传来,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震惊,“这些纳米单元……它们在‘窃听’。”
“窃听?”
“是的。
它们不直接破坏屏障结构,而是像附着在神经网络上的病毒,极其缓慢地、被动地记录着流经其附着点的能量流动模式、信息编码方式、乃至……维系屏障存在的、那些涉及高维空间操作的底层逻辑信号。”
苏星河调出了一组复杂的模拟数据,“它们就像无数个分布式的、极其微小的传感器,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量子纠缠或维通讯方式,实时传回‘噬星者’的母舰。”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随着时间推移,数据分析团队现了更可怕的现象。
一部分纳米单元开始表现出更积极的“攻击性”
。
它们不再满足于窃听,而是开始尝试进行极其微弱的、局部的能量注入和频率干扰,试图与屏障的能量场产生“同步共振”
。
“它们在尝试……‘同化’。”
陈岩指着屏障能量分布图上一些开始出现细微异常波动的区域,脸色苍白,“它们想理解我们的技术,然后……变成我们技术的一部分,最终从内部瓦解或者控制屏障!
就像免疫系统被病毒欺骗,将入侵者当成了自身细胞!”
这种侵蚀是缓慢的,如同水滴石穿,但却是从根本上动摇“维度屏障”
的存在基础。
清除这些纳米单元极其困难,它们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且与屏障能量场结合紧密,强行清除可能会对屏障本身造成损伤。
而“噬星者”
似乎还在不断优化和投放新型号的纳米单元,人类的防御系统刚刚找到一种识别和抑制的方法,对方就可能已经升级了“病毒”
的变种。
这是一种科技层面的“军备竞赛”
,但人类悲哀地现,对手的进化度,快得令人绝望。
与屏障遭受的无形侵蚀相对应,在可视的战场上,“噬星者”
舰船展现出了另一项让人类心寒的能力——近乎不死的再生能力。
那艘在第一次接触战中被“帝喾号”
集火重创的“撕裂者”
,成为了人类观察这一能力的绝佳样本。
在持续不断的监测下,人们清晰地看到,它那被反物质炮熔穿、撕裂的巨大伤口,并没有像人类舰船那样需要庞大的工程船队和漫长时间进行修复。
伤口边缘那些暴露出来的、如同生物组织与机械结构混合体的复杂材质,开始自主地、缓慢地蠕动、生长。
新的、带着金属光泽的黑色“血肉”
,如同某种加了亿万倍的真菌菌丝,沿着破损的边缘蔓延、交织,填补着空缺。
同时,从舰体内部深处,似乎有某种“打印”
或“分泌”
机制被激活,新的、更加复杂的结构性组件和能量导管,在肉眼可见的度下被“编织”
出来,与新生长的“血肉”
融合,重构着受损的部位。
整个过程,安静、高效,且带着一种非机械的、令人不适的“生物感”
。
不过短短数周时间,那原本触目惊心的巨大创伤,竟然已经愈合了过百分之七十!
新生的部位虽然颜色略浅,与周围旧有的装甲存在些许色差,但其结构完整性和能量流通性,似乎已经恢复了大部分。
这不仅仅是修复,这更像是……再生。
“它们的舰船,可能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
生物工程领域的泰斗韩院士,在参与了受损影像的分析后,得出了一个让指挥中心所有人脊背凉的结论,“它们将生物科技的适应性与进化能力,与极端先进的材料科技和能量技术融合在了一起。
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没有固定的‘蓝图’,可以根据战场损伤,实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