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陆永年按下了虚拟按钮。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没有璀璨夺目的爆炸。
在宏观层面上,几乎什么也没有生。
奥尔特云外侧的虚空,依旧是一片死寂的黑暗。
然而,在专门用于监测高维现象和微观时空曲率的仪器屏幕上,一场无声的巨变正在上演!
只见代表平静空间的基准网格,开始以奥尔特云为边界,出现了一种诡异的、缓慢的“蠕动”
。
空间本身仿佛变成了一种无形的、粘稠的流体,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缓缓推动、折叠,形成一个将整个太阳系包裹在内的、巨大到难以想象的“褶皱”
。
这个褶皱并非实体,肉眼不可见,甚至常规的电磁波探测也无法直接感知,但它确实存在,如同平静水面上突然出现的一层极其微妙的“油膜”
,改变了其下的光学特性和物体运动轨迹。
“屏障形态稳定!
曲率变化符合理论模型百分之九十八!”
“能量场耦合成功!
褶皱结构正在自我强化!”
“初步扫描显示,屏障对外部低能量探测信号产生了预期偏转效果!”
初步成功的报告传来,控制中心内爆出短暂的、压抑的欢呼。
人们相互击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如释重负的笑容。
他们做到了!
他们真的在物理层面上,为太阳系编织了一层“保护壳”
!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
紧随其后的能量消耗报告,像一盆冰水浇了下来。
“‘戴森云’输出功率激增!
实时负载已达到总输出的百分之…百分之十五!
并且仍在缓慢上升以维持屏障稳定!”
百分之十五!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
戴森云是人类文明目前以及未来可预见时期内,最大的能源支柱。
它不仅要供应“迷雾”
系统本身(之前的隐匿模式消耗不足1),还要支撑“利剑”
舰队的建造与运行、“广寒宫”
基地的运作、全球的基本民生,以及那正在建造的、耗能巨大的“方舟”
舰。
一下子被“维度屏障”
抽走百分之十五的能源,意味着其他所有项目都将受到严重影响,整个文明的运转节奏都必须重新调整,甚至可能需要进行痛苦的取舍。
这层屏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能量饕餮”
。
“长期稳定性模拟结果出来了吗?”
张诚冷静地提问。
“正在计算…‘伏羲’初步推演显示,在现有能量供给下,屏障理论最长稳定时间约为…三十七个标准地球年。
但这是理想模型,未考虑外部高强度冲击、空间背景的剧烈波动,或者…‘噬星者’级别存在的直接干涉。”
一位数据分析师报告道,语气并不乐观。
屏障是脆弱的。
它就像一个肥皂泡,虽然能偏转灰尘,但在巨石撞击面前,不堪一击。
谁也无法保证,这层薄弱的空间褶皱,能否抵挡住那以恒星为食的古老灾厄。
控制中心再次陷入了沉默。
人们望着屏幕上那代表成功建立的、微妙的空间扭曲模型,心情复杂。
他们确实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茧房,一个前所未有、蕴含着维度科技精髓的茧房。
但这个茧房消耗着巨量的能源,其本身又如此脆弱,仿佛一触即碎。
太阳系,这个人类文明唯一的家园,此刻就像一个即将面对宇宙级风暴的婴儿,蜷缩在这个璀璨而脆弱的自制屏障之中,前途未卜,吉凶难料。
测试成功了,但希望,并未因此而变得坚实。
反而,那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似乎又增添了一份沉重的、关乎能量与时间的、新的枷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