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历2o96年,太阳系仿佛一个感知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的蚁巢,所有的活动都指向一个核心——防御。
外部是“噬星者”
那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而未落的威胁,内部是“火种计划”
重启引的社会震荡与伦理困境。
在这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人类文明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那层包裹着太阳系的、无形的盾牌——“迷雾”
计划的终极升级上。
位于柯伊伯带外侧,那座如同亘古冰山般漂浮在黑暗中的“定海神针”
空间站,此刻成为了整个文明关注的焦点。
这里是“迷雾”
计划的心脏,也是即将进行的、史无前例的“维度屏障”
全功率测试的神经中枢。
控制中心内,巨大的环形屏幕上不再仅仅是星图和能量流数据,而是显示着一个极其复杂的、由无数数学公式和多维几何模型构成的动态结构图——这便是“维度屏障”
的理论蓝图。
以往的“迷雾”
系统,核心在于“欺骗”
与“隐藏”
。
它通过扭曲从太阳系内部逸散出的信息(电磁波、引力波等),并模拟自然背景噪音,使得从外部观测时,太阳系如同一片虚无或一片无关紧要的星际介质。
这是一种被动的、基于信息层面的伪装。
而“维度屏障”
,则是一种主动的、基于物理层面的隔绝。
在晶族技术顾问(其能量形态在控制中心内投射出一个稳定的、不断进行微观计算的几何光晕)的协助下,人类工程师们试图利用初步掌握的维度干涉技术,在太阳系外围的奥尔特云区域,创造一层薄弱的、但确实存在的“高维空间褶皱”
。
“想象一下,”
“迷雾”
计划总工程师,一位名叫陆永年的沉稳老者,向参与测试的核心团队做着最后的讲解,“我们不是在门口放一个屏风挡住视线,而是将门口本身的空间微微‘折起’一小块。
任何试图直接穿过门口的物体——无论它是否‘看’到了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被折叠的空间表面滑开,绕过这个区域。
从三维宇宙的角度看,它们会认为自己一直在直线飞行,但实际上,它们已经从太阳系旁边‘绕’了过去。”
这不再是光学迷彩,而是空间迷彩;不再是信息层面的躲藏,是物理层面的拒止。
实现这一蓝图,需要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和近乎完美的控制精度。
在遥远的太阳附近,“戴森云”
一期工程的无数能量收集卫星调整了角度,将平日里分散输出的能量,汇聚成数道更加凝聚、更加稳定的能量洪流,通过微波传输,跨越数十亿公里,精准地注入到部署在奥尔特云外围的数千个经过特殊改造的“维度扰频器”
节点中。
这些节点不再是之前仅用于制造信息干扰的单元,它们被重新设计和强化,其核心是基于晶族提供部分原理、由人类工程师实现的具体结构。
每个节点都像一个微型的“空间织布机”
,接收着来自戴森云的澎湃能量,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够轻微“撬动”
空间结构的特定维度波动。
“能量流稳定!
所有节点报告,充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阈值!”
“核心算法加载完毕!
‘伏羲’子系统‘屏障’模块在线,协同控制协议启动!”
“晶族顾问确认,空间背景参数处于‘柔软’区间,适合进行干涉!”
一道道指令和汇报在控制中心内回荡。
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
陆永年总工程师与晶族顾问的能量光晕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快信息交换,随后,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主屏幕上方那巨大的红色启动按钮虚拟投影。
“各单元注意,‘维度屏障’次全功率测试,启动倒计时一分钟!”
他的声音通过通讯网络,传达到了每一个关键节点。
【…1o…9…8…】
倒计时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
张诚、王文渊等人的全息投影也出现在控制中心的特定区域,他们沉默地注视着一切。
【…3…2…1…启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