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方式。
那种磁场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一种多层、动态的复杂结构,如同一个无形的、不断变化的牢笼。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中闪现。
“我们是否…太执着于创造一个‘完美’的静态磁场了?”
他在一次深夜的技术研讨会上,向核心团队提出了这个设想,“反质子天生具有磁矩,为何不利用动态的、旋转的磁场,像搅拌咖啡一样,主动将它们‘驱赶’到陷阱的中心,并在过程中通过特定的磁场梯度,持续剥离它们的能量,实现高效‘冷却’?”
这个想法起初遭到了质疑。
动态磁场意味着更复杂的控制系统和更高的能量消耗,并且其稳定性更难保证。
但李维力排众议,带领团队开始了代号“旋涡”
的新约束方案设计。
这是一场艰苦的智力马拉松。
团队里的年轻软件工程师们,在“伏羲”
系统的辅助下,没日没夜地编写和调试着控制动态磁场的复杂算法;材料学家们则拼命寻找能够承受更高频率磁场切换、同时保持导特性的新型复合材料;而李维本人,则沉浸在物理模型的构建中,反复计算着磁场形态、旋转频率与反粒子行为之间的微妙平衡。
指挥大厅旁边的休息室里,咖啡机几乎从未停止工作。
屏幕上不再是单调的数据流,而是不断演化、时而崩溃、时而显现出希望曙光的动态磁场模拟图。
失败是家常便饭,每一次算法的微小调整,都可能引模拟系统中反物质团的瞬间崩溃。
但团队成员们眼中燃烧着火焰。
他们知道,他们正在挑战的是能源科技的圣杯,是人类能否在宇宙舞台上更进一步的关键。
经过上百次迭代和优化,“旋涡”
约束模型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全规模实验验证的日子。
控制大厅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所有非必要人员均已撤离核心区域,远程监控设备全部就位。
李维站在指挥台前,深吸一口气,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疲惫而充满期待的脸。
“启动‘旋涡’协议第一阶段。
能量输入,平稳提升至百分之九十五额定功率。”
他的声音通过扩音系统传遍大厅,清晰而坚定。
巨大的屏幕上,代表能量流和磁场状态的指标开始稳步上升。
复杂的磁场线可视化图像开始旋转、变形,逐渐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旋转的无形漩涡。
高能质子流被注入“漩涡”
中心。
对撞、产生…成败在此一举。
时间仿佛被拉长。
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
屏幕上,代表捕获反质子数量的曲线,在经历最初的剧烈波动后,并未像往常一样迅衰减,而是开始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稳定下来!
并且,随着“旋涡”
磁场的持续“搅拌”
和能量剥离,这个数值还在缓慢而坚定地爬升!
“合成效率提升至百分之二十五!
捕获稳定性…上帝,已经持续了三百秒!
损失率降至每小时百分之零点一以下!”
监测员的声音因激动而尖锐,几乎破音。
指挥大厅里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工程师们相拥而泣,有人将手中的记录板抛向空中。
数月来的压力、焦虑、无数次失败的阴霾,在这一刻被这振奋人心的数据一扫而空!
李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眼角甚至有些湿润。
他知道,最艰难的一关,终于被迈过去了。
然而,合成出反物质只是第一步。
如何将这份宇宙中最危险的“礼物”
安全地储存起来,并运送到需要它的地方,是另一个丝毫不亚于合成难度的世界级挑战。
反物质与正物质相遇的湮灭特性,意味着任何基于实体容器的储存都是天方夜谭。
唯一的途径,是利用电磁场制造一个完美的“无形牢笼”
。
在“萤火”
工厂的另一个关键区域——储存单元测试场,团队面临着新的噩梦。
早期的潘宁阱设计,在微观尺度上任何微小的磁场不均匀、电压波动,甚至是来自宇宙深处的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