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化只是在这个基态上引局部的、自限性的‘激’。
它们的‘意识’,是这种集体共振的产物!”
基于这个全新的理解,破译工作骤然加。
他们成功识别出了代表“危险”
、“食物”
、“适宜繁殖区”
等基本生存概念的“共振模式”
。
虽然远未理解其全部内涵,但已经掌握了其最底层的运作逻辑。
带着从木卫二获取的关键数据和理论模型,李蓝团队返回了地球,在炎黄研究院下属的“复杂系统与生命模拟实验室”
开始了更大胆的尝试——在地球上模拟一个简化版的“全球意识场”
。
实验室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球形水缸,内部充满了特制的、能够传导特定电化学信号的电解液。
数以万计的、指甲盖大小的仿生机器人被投入其中。
这些机器人被赋予了最基础的规则:感知周围环境的电化学信号强度,根据内置的简单逻辑(趋利避害)调整自身行为并释放特定的微电流和化学标记。
开始时,球形水缸内一片混乱,机器人如同无头苍蝇般随机移动,信号杂乱无章。
随后,研究团队开始模拟外部刺激:在球体一侧注入代表“营养”
的特定化学物质,在另一侧施加代表“危险”
的微电流脉冲。
起初,反应是局部的、低效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量子计算核心的辅助演化下,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
这些只具备简单逻辑的个体,开始通过释放的信号相互影响,自组织地形成了动态的信息传递路径。
当“营养”
出现时,靠近源的个体会释放出特定的信号,这个信号像涟漪般在水中扩散,引导更远处的个体向源头聚集,但聚集的密度又会自我调节,避免过度拥挤。
当“危险”
来临时,警告信号会以更快的度传播,导致群体迅从危险区域疏散,甚至会出现小股个体主动释放干扰信号,吸引“危险”
注意,为群体的主要部分撤离争取时间。
没有中央控制器,没有预先设定的复杂程序。
一种高效的、具有极强韧性的集体应对模式,从无数简单个体的局部互动中“涌现”
了出来。
“鲁棒性测试,开始。”
李蓝下令。
实验人员随机“杀死”
了百分之十的个体。
系统效率短暂下降后,迅通过路径重组恢复了大部分功能。
即使随机失效比例达到百分之三十,系统依然没有崩溃,只是响应度变慢,但核心的感知和避害能力依然存在。
相比之下,一个传统的、拥有中央处理器的控制系统,在核心节点被破坏时,往往会瞬间瘫痪。
“看到了吗?”
李蓝对着观察窗外前来观摩的联邦官员和军事将领说道,“这不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大脑’,而是一片能够野火燎原的‘草原’。
摧毁一部分,剩下的部分依然能生长、传递信息。
它的力量不在于单个个体的强大,而在于连接本身的无处不在和坚韧。”
“全球意识场”
的研究成果,在联邦高层和科学界引了巨大震动。
其意义远不止于理解一个外星生态系统。
在联邦战略研讨会上,李蓝展示了模拟实验结果。
“面对未知的、可能具备强定点清除能力的威胁,我们现行的中央集权式指挥体系和依赖于关键节点的‘灵网’,可能存在致命的脆弱性。
一旦指挥中心或核心节点被摧毁,整个系统可能陷入瘫痪。”
她调出了“全球意识场”
的模拟数据:“而这种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模式,即使局部遭受重创,信息依然可以通过剩余的网络进行传递和决策。
它牺牲了一定的绝对效率,换取了极高的生存概率。”
星际舰队司令部的代表目光锐利:“你的意思是,让我们的每一艘战舰,都像那些‘水晶水母’一样,具备自主决策和协同能力?在没有中央指令的情况下?”
“不完全是,”
李蓝解释道,“是赋予它们更高级的战场自主权和基于群体智能的协同算法。
在‘灵网’畅通时,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