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研究院,“弦论实验室”
的牌匾旁,悄然挂上了一块新的铭牌——“新一代通讯技术中心”
。
实验室内部却并非崭新的装潢,反而保留了前主人,已退休的陈思远教授留下的痕迹:墙上泛黄的克莱因瓶模型,书架上排列整齐的弦论专着,甚至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老教授习惯抽的、早已被健康科技取代的电子烟草味。
苏星河站在实验室中央,身形瘦削,穿着皱巴巴的白色实验服,与周围环境的“旧”
格格不入,却又奇异地融合。
他刚刚送走前来表示支持并做最后交接的张诚。
张诚没有多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留下一个沉甸甸的金属箱——里面是陈思远教授毕生关于高维拓扑研究的手稿和未表的演算笔记,以及“伏羲”
系统对“维度纠缠信道”
最高权限的访问密钥。
“小苏,这里以后就交给你了。”
张诚的语气平静,但目光深邃,“‘灵网’不仅是通讯升级,更是文明的神经网络。
它的坚韧程度,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决定我们是否还能作为一个整体出声音。”
苏星河没有立下豪言壮语,只是用力点了点头,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金属箱冰凉的表面。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压力不仅来自技术本身的艰深,更来自这份跨越时代的托付。
他不是在开辟全新的荒地,而是在一座已然宏伟但尚未封顶的建筑上,继续向上攀登。
“灵网”
计划的核心,是在太阳系内关键节点部署“维度共振节点”
。
这些节点并非简单的信号中继器,而是利用优化后的“维度共振晶体”
,在更高维度的时空结构中,建立稳定的“信息锚点”
。
第一个关键节点,选择部署在火星的奥林匹斯山深处。
这里地质稳定,屏蔽良好,是理想的安装地点。
实验室主屏幕上,实时传输着火星基地工程团队的作业画面。
巨大的岩层被无声地切开,一个直径约十米、形如深海光水母的复杂装置被小心翼翼地吊装进入预设位置。
它的核心是两块经过苏星河团队最新算法调谐的“维度共振晶体”
,周围环绕着多层能量引导环和拓扑稳定场生器。
“节点就位,开始注入初始化能量。”
苏星河的声音在寂静的控制中心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能量刻度缓慢攀升。
屏幕上,代表火星节点的光点开始闪烁,从暗红色逐渐变为稳定的幽蓝色。
数据显示,晶体对正在高维层面建立共振,寻找着与预设的“主网坐标”
——位于地球的根节点——的连接路径。
突然,数据流出现一阵剧烈的波动!
火星节点的能量读数陡然升高,拓扑稳定场参数开始偏离安全阈值!
“共振频率出现偏移!
疑似火星引力场微扰未被完全补偿!”
一名研究员急促地报告。
“启动动态校准算法,模型b-7!”
苏星河几乎没有任何停顿,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一行行复杂的修正代码被注入系统。
他的大脑仿佛一台频运行的生物计算机,瞬间调用了陈思远手稿中关于引力场与维度结构相互作用的某个晦涩推论。
几秒钟后,波动被强行压制下去,数据流恢复平稳。
火星节点的幽蓝色光点稳定地亮起,与地球根节点之间,一条无形的、越三维空间的“弦”
被悄然拨动。
“火星节点……在线!”
负责监控的工程师声音带着颤抖的喜悦。
几乎在同一时刻,位于地球控制中心的测试终端上,收到了一条来自火星的、仅有三个字的明文信息:“我到了。”
送与接收时间戳,精确到纳秒级别,完全一致。
零延迟。
实验室里爆出短暂的欢呼,随即又迅归于沉寂,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随着火星节点的成功接入,“灵网”
的编织工作全面提。
接下来是木星轨道。
在“盘古”
能源矩阵的掩护下,一个节点被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