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这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如同一块被投入恒星熔炉、反复煅烧却未曾熔化的铁砧。
它的表面,向阳面是过四百摄氏度的炼狱,背阳面是接近绝对零度的冰封深渊。
而在这极端世界的轨道上,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也最如履薄冰的工程——“逐日者”
一期,正式拉开了序幕。
“逐日者”
工程指挥中心,并非一个固定的空间站,而是一艘代号“信使”
的巨型机动平台。
它如同一个漂浮在太空中的钢铁城市骨架,外部覆盖着层层叠叠、能够反射掉绝大部分太阳辐射的亮银色装甲。
平台内部,灯火通明,巨大的全息星图占据了主控大厅的整个中央区域,实时显示着水星轨道、太阳活动以及数以十万计的自动化工程单元(aecs)的精确位置。
总指挥唐明月站在星图前,身着一身简洁的灰色工程制服,肩膀上代表“逐日”
计划的徽章——一颗被纤细网格部分包裹的恒星——在灯光下微微反光。
她的目光冷静如磐石,扫过星图上那些如同萤火虫般密集的光点。
“报告总指挥,‘信使’号已完成最终轨道调整,定位于水星近日点与远日点之间的黄金能源采集区。
所有外部观测伪装层已展开,光学、红外及无线电特征已降至背景噪音级别。”
导航长的声音透过通讯系统传来,沉稳而精确。
“启动‘扎根’协议。”
唐明月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
命令下达。
“信使”
号庞大的舰体下方,数十根粗壮的、由纳米碳管编织而成的“锚索”
缓缓伸出,它们的顶端并非简单的钩爪,而是高能等离子钻头。
钻头启动,出低沉的嗡鸣,精准地射向水星轨道上几块早已勘测好的、相对稳定的小行星碎片。
这不是物理上的连接,而是一种引力锚定。
等离子钻头在小行星内部制造微小的熔融区域后,会释放出特殊的“引力子胶水”
,在微观层面将这些碎片与“信使”
号的动力核心短暂地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的、稳定的引力参考系,以抵御太阳引力引的细微轨道扰动,为后续的精密建造提供至关重要的稳定平台。
“引力锚定完成,平台稳定性达到设计要求。”
工程主管报告,控制中心里响起一阵轻微的、放松的呼气声。
第一步,稳住了。
“逐日者”
计划的基石,是就地取材。
将地球上宝贵的金属跨越数千万公里运来是难以想象的浪费。
水星富含的铁、钛、硅等元素,就是最好的建材。
一艘艘形如巨大鳐鱼的“熔炼者”
级工业舰,开始俯冲进水星稀薄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大气层,贴近那被太阳炙烤了数十亿年的表面。
它们并非着陆,而是在低空盘旋,腹部打开,射出密集的高能激光束,聚焦于预先标记好的矿脉区域。
瞬间,岩石汽化,金属熔融,形成一片片翻滚的、炽热的等离子矿池。
“熔炼者”
舰如同饮水的巨兽,通过强大的磁场,将这些高达数千度的金属等离子流吸入体内。
在舰内复杂的磁场约束和快冷却系统中,这些等离子体被按照原子量分离、提纯,并直接送入3d打印系统。
在“信使”
号外围,无数个“工蜂”
aecs簇拥着几个核心的“织女”
打印平台。
来自“熔炼者”
的金属原料流,在这里被转换成各种标准构件:用于支撑能量收集卫星的轻高强度桁架、包裹光电薄膜的卷轴机构、微波射天线的基座……整个建造过程,就像一群拥有高度智慧的太空珊瑚虫,在利用恒星熔炉提供的原料,疯狂地分泌和建造着自己的骨骼。
“资源转化效率达到873,出预期21个百分点。”
材料部门负责人语气中带着兴奋。
唐明月微微点头,目光却投向星图边缘一个不断闪烁的红色区域——那里显示着太阳表面一个正在酝酿的、中等规模的耀斑活动。
“加快b-7区骨架铺设度,在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到来前,完成主要受力结构的加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