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三颗试验性能量收集卫星,代号“普罗米修斯-i型”
,是整个计划的技术核心与信心所在。
它们的主体结构已经在“织女”
平台上打印完成,看上去就像三个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蜘蛛网骨架。
真正的挑战在于“帆面”
——那层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厚度却仅相当于几个原子的光电薄膜。
它由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等二维材料复合而成,内部嵌入了数以亿计的量子点,用以高效捕获从可见光到紫外线的宽谱段太阳光。
“展开程序启动。”
唐明月亲自下达指令。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阻力,但存在着太阳光压、微重力梯度以及材料自身的应力。
展开如此巨大而脆弱的薄膜,如同在飓风中展开一张蛛网,需要无比精密的控制。
“织女”
平台上的机械臂,以毫米级的精度,释放着缠绕在特制卷轴上的薄膜。
同时,卫星骨架的边缘,无数个微型的离子推进器开始工作,出幽蓝色的光芒,产生极其微弱但持续不断的推力,对抗着光压,并将薄膜缓缓“拉”
平。
整个过程缓慢得令人窒息。
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以高倍数慢放展示着薄膜展开的细节。
任何一点褶皱、一丝撕裂,都可能导致整面“光之帆”
失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当最后一片薄膜被成功锁定在预定位置,如同三片巨大无比的、几乎透明的银色翅膀在太阳风中微微颤动时,控制中心内爆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所有‘光之帆’展开完毕!
结构完整性1oo!
光电转换单元在线率99998!”
系统提示音响起。
唐明月紧握的拳头微微松开,掌心已被指甲掐出深深的印痕。
第四幕:无形之缰-能量的驯服与隐匿
成功展开只是第一步。
如何将捕获的巨量太阳能,安全、高效、隐蔽地传输回去,是另一个巨大的难题。
“启动能量聚焦与传输测试,目标:水星l1点‘燧石’中继站。”
唐明月的声音依旧平稳。
三面“光之帆”
开始微妙地调整角度,将反射的阳光(用于降低光压和散热)和转换出的电能,分别导向不同的系统。
电能被汇聚到卫星中央的能量核心,通过导线路输送到巨大的微波射天线。
“微波束成形……频率锁定……射!”
没有震耳欲聋的巨响,只有仪器上跳跃的能量读数。
一道无形的、承载着巨量能量的微波束,从“普罗米修斯-i型”
卫星射出,精准地跨越数十万公里,照射在位于水星与太阳之间引力平衡点(l1点)的“燧石”
中继站上。
“燧石”
站巨大的接收天线将微波能捕获,转化为电能,一部分用于维持自身运转和后续建设,大部分则通过更强大的激光链路,射向遥远的木星轨道能源枢纽,乃至地球。
整个过程,伴随着严格的“黯光”
协议。
热信号管理:“光之帆”
的特殊涂层和高效的散热系统,确保其在工作时的热辐射特征与背景恒星尘埃的热辐射几乎无异。
能量束隐匿:微波束和激光束被限制在极其狭窄的锥角内,并且其频率和调制方式经过特殊设计,混杂在太阳自然的电磁辐射背景中,难以被区分。
量子信息抹除:基于“破壁”
项目的初级维度技术,在能量转换和传输的关键节点,设置了“信息擦除器”
,试图抹去任何可能携带技术特征和文明信息的量子关联。
“能量传输效率897。
外部信息泄露监测……未现异常波动。
‘黯光’屏障初步生效。”
负责隐匿技术的工程师报告,声音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随着批卫星成功运行并并网供能,“信使”
号平台的核心区域,一个象征性的仪式正在进行。
唐明月将一个由水星本地矿石熔铸而成的、铭刻着太阳系地图和“逐日者”
徽章的基座,安置在平台的中心甲板上。
“我们在此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