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规模’?定义是什么?一旦开始,技术的惯性、能源的诱惑,会推动它不可逆转地扩张下去!
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难道我们要因为恐惧,就永远困在能源短缺的牢笼里,坐以待毙吗?”
——“但盲目的进取,可能让我们死得更快!
我们需要的是更高效、更隐蔽的能源技术,比如反物质的小型化量产,而不是这个张扬的‘恒星纪念碑’!”
争论的声音在“未来之穹”
内回荡,双方都引经据典,数据、模型、推演、甚至哲学思辨都被搬上了台面。
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文明生存哲学的碰撞:是应该谨慎地隐藏在阴影中求存,还是应该勇敢地走向舞台中央,拥抱力量,同时也迎接未知的风险?
王文渊主席主持着会议,他冷静地听取着各方意见,目光不时看向始终未一言的张诚。
张诚靠在椅背上,双眼微闭,似乎在全神贯注地倾听,又似乎在独自推演着无穷的可能性。
他的手指在扶手上极有节奏地轻轻敲击,仿佛在计算着命运的概率。
他脑海中浮现出木星矩阵那o3的波动曲线,浮现出“破壁”
实验室里维度晶体稳定运行所需的巨大能量,浮现出林薇在报告中描述的、那片令人不寒而栗的星际坟场,也浮现出人类文明若因能源枯竭而陷入内卷和停滞的黯淡未来。
风险与机遇。
生存与展。
隐匿与进取。
这些矛盾的命题在他脑中激烈碰撞、融合、再分离。
当会场内的辩论声稍稍平息,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这位掌控着炎黄集团、深刻影响着联邦科技走向的关键人物时,张诚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的目光平静而深邃,仿佛已看穿了重重迷雾。
“索伦森教授是对的。”
他开口的第一句话,让支持“戴森云”
的一方精神一振。
“能源是文明的血液,贫血的文明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甚至无法维持现有的防御。
拥抱太阳,是我们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然选择,除非我们甘愿永远停留在摇篮里。”
他话锋一转,看向陈博士:“陈博士的担忧,更是至关重要。
暴露,意味着可能的重启。
我们不能在点亮火炬的同时,却不知道如何遮挡它的光芒。”
他站起身,走到环形大厅的中央,全息投影上的戴森云构想图与死寂星域图并列在他身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所以,我的决定是——”
张诚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回荡在寂静的会议厅中。
“启动‘戴森云’一期工程的详细设计和可行性论证,并立即着手在水星轨道进行小规模、模块化的实验性建设。”
支持者们脸上露出喜色,而反对者们则面色凝重。
但张诚紧接着说道:“同时,启动‘黯光’计划,其优先级与‘戴森云’一期并行,甚至更高。”
“‘黯光’计划?”
台下响起一阵低语。
“‘黯光’的核心目标,”
张诚解释道,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顶尖科学家,“是研并部署与戴森云配套的、基于‘破壁’项目最新成果的高阶维度隐匿技术。
我们不仅要收集能量,更要将整个收集、转换、传输过程所产生的所有信息泄露——电磁波、引力波、中微子、乃至可能的量子信息——通过维度技术进行扭曲、吸收或转化为无害的背景噪音。
我们要做的,不是点燃一支火炬,而是……创造一个看不见的、却在不断汲取能量的‘黑洞’。”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宏伟而疯狂的概念深入人心。
“这是一场豪赌。
赌我们的工程能力,能否驾驭恒星的力量;更赌我们的智慧,能否在利用这力量的同时,将自己完美地隐藏起来。”
“如果‘黯光’失败,或者无法在戴森云规模扩大前达到足够的隐匿效果,‘戴森云’计划将无限期暂停,甚至……主动拆除。”
张诚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们不会用文明的存亡,去换取一时的能源富足。”
“从现在起,‘戴森云’与‘黯光’,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缺少任何一面,这枚硬币都无法在黑暗森林中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