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联邦科学院主会议厅,“未来之穹”
。
环形大厅内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焦虑、兴奋与不确定性的复杂气息。
穹顶的全息投影上,悬浮着两个对比鲜明的影像:一边是略显黯淡、标记着黄色预警区域的木星矩阵模型;另一边,则是一幅令人心潮澎湃又望而生畏的图景——一颗被稀疏的、由无数光点构成的网状结构部分包裹的太阳,无数道能量流从这些光点汇聚,指向内太阳系的各个方向。
这便是“戴森云”
的构想图,一个人类觊觎恒星力量的终极梦想,也是一个可能将文明彻底暴露在黑暗森林中的巨大赌注。
能源战略研讨会已进行了整整六个小时。
气氛从一开始的技术探讨,逐渐演变为一场关乎文明命运的激烈辩论。
“先生们,女士们,数据不会说谎!”
能源部席顾问,激进派物理学家马丁·索伦森教授站在言席上,挥舞着手臂,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染力。
他身后投影出震撼的数据对比图:“木星矩阵的理论极限输出,仅相当于太阳总辐射能量的百万分之一!
即便是目前负荷运转,我们也只是在这能量的汪洋大海中,舀起了微不足道的一勺!
而‘戴森云’,哪怕只是第一阶段,捕获其百分之一的能量,那也将是木星矩阵的一万倍!”
他目光灼灼地扫视全场,特别是那些面露犹疑的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面壁计划’可以无需再为能耗斤斤计较,可以构筑更坚固、更持久的隐匿屏障!
意味着‘破壁项目’可以进行更大胆、更耗能的维度实验!
意味着我们的星际舰队可以获得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
意味着火星、乃至更远星球的改造将进入快车道!
这是让我们从行星级文明迈向恒星级文明的关键一步!
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唯一正解!”
支持他的,多是能源领域、大型工程和部分雄心勃勃的太空军将领。
他们看到了一个能量极度富足的未来,人类文明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大爆。
“唯一正解?索伦森教授,您是否忽略了这‘唯一正解’可能带来的‘唯一终局’?”
一个冷静,甚至有些冰冷的声音响起。
言的是联邦科学院资深天文学家,也是“面壁计划”
理论顾问之一,伊莎贝拉·陈博士。
她推了推眼镜,身后投影切换,显示的是“远望号”
传回的、那片死寂星域的示意图。
“技术难度、工程奇迹、轨道扰动……这些固然是巨大的挑战,但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同仁,对人类的工程能力仍有信心。”
陈博士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最担忧的,是信号。
一个部分成型的戴森云,其结构本身,它对恒星光芒的周期性遮挡,其巨大的能量收集和转换过程产生的热辐射和中微子流变迹……在高级文明的观测手段下,这无异于在黑暗的森林里,点燃了一支巨大的、持续燃烧的火炬!
比我们之前任何形式的能源活动都要明亮千倍、万倍!”
她指向那片死寂星域:“‘远望号’的报告还历历在目!
那些被‘清理’的文明,它们是否也曾在某个阶段,试图拥抱它们的恒星?从而触了某种……‘警戒线’?”
她环视四周,目光最终落在沉默不语的张诚身上,“我们费尽心力构建‘面壁’,不就是为了隐藏自己吗?‘戴森云’计划,与‘面壁’的核心逻辑,在根本上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是在用一个可能招致毁灭的方案,去解决一个生存危机。
这是否是本末倒置?”
反对者的阵营同样强大,包括了许多天体物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面壁计划”
的坚定支持者。
他们视隐匿为文明存续的第一要务,任何可能增加暴露风险的行为都必须慎之又慎。
会场内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我们可以设计更分散、更隐匿的收集单元!
利用纳米技术降低热信号!”
——“再隐匿的宏观结构,在恒星尺度的对比下也无所遁形!
更何况能量传输本身就会泄露信息!”
“可以先在水星轨道进行小规模试验,积累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