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74年,深空巡航第十三年零四十七天。
星际空间,“远望号”
深空侦察舰,主观测舱。
一种近乎绝对的寂静,包裹着“远望号”
。
这种寂静并非虚无,而是由宇宙背景辐射的嘶嘶低语、遥远恒星风的微弱叹息,以及飞船生命维持系统恒定的、几乎被意识过滤掉的嗡鸣共同构成。
它深邃、粘稠,仿佛拥有质量,压在每一位船员的心头。
舰长林薇站在主观测舱巨大的复合舷窗前,窗外并非熟悉的星空画卷,而是一片被“面壁计划”
升级版系统扭曲过的、略显模糊的视觉屏障。
从内部向外看,星辰的位置略有偏移,光芒也黯淡了几分,仿佛隔着一层流动的、看不见的水膜。
这是“隐匿力场”
全功率运行时的外部表征,是人类文明为自己披上的“隐形斗篷”
。
十二年了。
自地球联邦成立,自那场兵不血刃的统一与融合之后,“远望号”
便承载着文明最深切的期望与最沉重的忧虑,驶入了这片未知之海。
它的任务并非开拓疆土,也非寻找盟友,而是充当一双在黑暗森林中小心翼翼睁开的“眼睛”
,验证“面壁计划”
的成效,并窥探森林本身的真相。
林薇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冰冷的控制台边缘。
她的面容比十二年前更加坚毅,眼角添了几道细纹,那是长期处于微重力环境和精神高度紧张共同刻下的印记。
但她的眼神依旧锐利,如同经过星际尘埃磨砺的钻石,映照着前方那片被扭曲的星空。
“航维持曲三级,相对论效应累积时间偏差已校准至标准地球时间。”
导航员李明的声音在静谧的舱室内响起,平稳而精确,打破了持续许久的沉默。
“能源核心输出稳定,隐匿场生器运行参数正常,偏差值低于万分之零点三。”
能源主管陈凯紧随其后报告。
“‘深空之眼’阵列预热完毕,各子系统自检通过,随时可以启动第一阶段反向探测。”
科学官,一位年轻却已满头银的天才物理学家赵青,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与凝重。
林薇深吸一口气,舱内循环空气带着金属和臭氧的淡淡味道。
“批准启动。
按预定程序,对太阳系方向进行全方位、多谱段扫描。
我要知道,从外面看,‘家’到底是什么样子。”
“是,舰长。”
命令下达,“远望号”
舰体腹部,一组复杂如同盛开花瓣的巨型天线阵列缓缓调整着角度。
无形的能量波束,携带着精心设计的探测信号,穿透隐匿力场,悄无声息地射向遥远的太阳系方向。
这不是通讯,而是倾听,是观察,是试图捕捉任何可能从“面壁”
系统缝隙中泄露出的、属于人类文明的蛛丝马迹。
数据流如同浩荡的银河,开始涌入“远望号”
的核计算机群。
全息星图上,代表太阳系的光点被无限放大,周围环绕着层层叠叠的数据窗口,显示着电磁波谱、引力波纹、中微子流量、量子涨落……所有已知的、可能标识一个智慧文明存在的物理量,都被纳入最严苛的分析。
时间在等待中缓慢流逝。
几个小时,如同几个世纪。
终于,赵青猛地抬起头,声音因激动而略带沙哑:“舰长!
初步分析结果……难以置信!”
主屏幕上,对比图像清晰地展示出来。
一边是“远望号”
出前记录的、未经隐匿的太阳系模型,那时它像一个活跃的灯塔,在电磁波段(尤其是某些特定频率的通讯泄漏和能量运用特征)和引力波背景(行星际飞船航迹和大型空间结构运行)上,清晰可辨。
而另一边,是刚刚接收到的实时数据。
一片混沌。
不,并非混沌,而是完美的“自然”
。
太阳系的信号特征,被压制、扭曲、弥散,完美地融入了宇宙背景噪音之中。
曾经明显的文明印记,此刻如同滴入大海的墨水,瞬间消失无踪。
从电磁波到引力波,从可见光到高能粒子流,所有异常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