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永恒的寂静被人类前所未有的野心打破。
死寂的环形山中央,一座代号“广寒宫”
的银灰色建筑群如同钢铁菌落扎根于荒芜的月壤。
这里没有地球的蔚蓝美景,只有漆黑天幕上密集的星辰和远处地平线弯曲的弧光,一种令人心悸的孤绝感笼罩着一切。
选择此地,不仅因为其与地球的自然隔绝,更因这里远离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能将实验可能带来的、完全未知的风险降至最低。
“广寒宫”
的核心,是一个被数十层交替分布的引力阻尼场、电磁屏蔽层和物理隔断墙重重包裹的球形大厅——维度干涉实验室。
实验室内部空旷得令人压抑,唯有中心处矗立着一个结构极其复杂的装置,它便是凝聚了人类与晶族智慧结晶的初代“大型维度干涉仪”
。
干涉仪的主体并非传统机械结构,而是一个由数以万计、经过晶族技术优化筛选后的高纯度“维度共振晶体”
构成的巨大阵列。
这些呈现完美多面体的幽蓝色晶体,以某种蕴含高维空间几何规律的拓扑结构悬浮在空中,彼此之间由纤细如丝、流淌着肉眼可见能量的导回路连接。
整个阵列缓缓自转,散着一种低沉、近乎越人耳听阈的嗡鸣,仿佛沉睡巨兽的鼾声。
阵列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监测探头,它们种类繁多到令人眼花缭乱:高精度激光干涉仪、捕获引力子信号的低温玻色探测器、监测真空涨落率的量子荧光屏、追踪微观粒子自旋状态的磁阱阵列……几乎所有已知的、能够探测时空本身细微变化的仪器都被集中于此,构成了一个感知时空涟漪的终极网络。
项目席科学家陈思远教授站在主控室内,隔着厚厚的复合观察窗,凝视着那缓缓旋转的晶体阵列。
他年过六旬,头已然全白,但那双深陷的眼窝中燃烧的火焰,却比在场任何年轻研究员都要炽烈。
他的一生都在与抽象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模型搏斗,而今天,或许是第一次,他将亲眼见证理论触及现实。
“各单元最终自检完成。
能量通路稳定率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八。
监测系统全部在线,基准数据采集完毕。”
控制台前,操作员的声音因紧张而略显僵硬。
陈思远深吸了一口基地内循环的、带着金属和臭氧味道的空气,目光扫过主控室内每一张紧绷的面孔。
这里有跟随他多年的学生,有从“破壁”
项目组调来的顶尖理论物理学家,有精通晶族能量技术的工程师,甚至还有两位作为观察员的晶族“逻辑编织者”
,它们悬浮在特制的能量基座上,沉默地记录着一切。
“启动能量注入程序。”
陈思远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从百分之一功率开始,阶梯式提升,密切关注所有监测数据,尤其是背景时空计量阵列。”
命令下达。
遥远的木星轨道,“盘古”
能源矩阵接收到指令,开始将一股磅礴的能量通过量子纠缠传输通道,跨越数十万公里,精准地注入月球背面的干涉仪核心。
低沉的嗡鸣声逐渐变得清晰、高亢。
悬浮的晶体阵列内部,那幽蓝色的光芒开始变得不稳定,仿佛有无数微小的闪电在其中生成、湮灭。
阵列周围的空气(严格来说是实验室注入的惰性气体)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水波般的折射畸变。
“功率百分之十。
晶体阵列共振频率稳定,能量耦合效率出预期模型百分之三点七。”
“功率百分之三十。
监测到局部空间曲率出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波动,模式符合理论预测。”
“功率百分之五十……”
随着能量级别的不断提升,主控室内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的数据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无法用常规三维物理解释的异常读数。
真空涨落率在某些特定空间点出现了周期性的抑制和增强;激光干涉仪的光路出现了无法用热胀冷缩或机械振动解释的、皮米级别的周期性伸缩;就连实验室内的重力场,也检测到了极其细微的、方向混乱的扰动。
陈思远紧握着控制台边缘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白。
他知道,这些现象都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