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一样,被微妙地偏折、散射、稀释。
强大的引力波信号,无论是行星运行产生的,还是大型人造设施运作引的时空涟漪,同样被这张网络吸收、转化,融入背景噪音之中。
效果并非绝对的“隐身”
,那违背物理规律。
而是“伪装”
。
赵太行在稍后向地球联邦议会进行远程汇报时,用一个精妙的比喻解释道:
“议长阁下,各位议员。
‘面壁计划’的引力隐匿层已初步完成。
它并非让太阳系消失,而是将其‘伪装’起来。
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块石头落入河床。
从数光年,甚至更远距离的观测者看来,我们的太阳系将不再呈现出‘非自然’的、高度有序的文明辐射特征。
它的电磁频谱和引力波背景,将完美地融入银河系本身固有的、充满随机‘噪音’的宇宙图景之中。
我们,将成为宇宙背景的一部分。”
全息投影中,联邦议会的议员们,无论是沉稳的老者还是锐意的青年,脸上都露出了复杂的神情。
有松了口气的欣慰,有见证奇迹的震撼,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忧虑。
奇迹,有其代价。
而这代价,沉重到让整个文明都必须调整姿态。
“维持这张‘引力网’的全功率运转,需要持续消耗的能量,相当于旧时代全球总能耗的十五倍。”
赵太行的汇报继续着,语气平静,却抛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目前,能量的百分之九十八点七,由‘盘古-木星’聚变能源矩阵供应。”
主屏幕上切换出木星轨道的实时画面。
那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周围,如今环绕着数个人工建造的、如同星环般的巨型结构——“盘古”
矩阵的能量采集站。
它们贪婪地汲取着木星大气中近乎无限的氢氦资源,将其转化为纯粹的能量,然后通过效率极高、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量子纠缠能量传输技术,跨越数亿公里的虚空,精准地投送到柯伊伯带外侧的六个引力锚点。
这是一条极其壮观,也极其脆弱的经济命脉。
“一旦木星能源供应中断,或者传输链路出现重大故障,”
赵太行毫不掩饰地指出,“引力隐匿层的效果将在三到五个地球日内衰减至临界点以下。
届时,太阳系将如同黑暗森林中突然点燃的火炬,无所遁形。”
这意味着,人类文明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内太阳系,尤其是木星能源矩阵及其传输路径的绝对安全。
任何针对木星设施的攻击,都将直接等同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生存权的攻击。
一种前所未有的“被动防御”
态势,由此形成。
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殖民地……所有人类的活动区域,都开始围绕着这条能源生命线进行调整。
驻扎在木星轨道的联邦星际舰队第二分舰队,其巡逻范围和警戒等级提升至最高。
所有非必要的、可能产生高能量辐射的深空探索和科研活动被大幅缩减或转入绝对静默模式。
就连民间的星际航运路线,也被重新规划,远离关键的能源传输走廊。
整个文明,如同一个在黑暗中潜行的猎人,为自己披上了一件珍贵的隐形斗篷。
这斗篷提供了宝贵的隐匿,却也束缚住了手脚,限制了行动的自由。
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肆意向深空播撒文明的种子,不能再轻易点亮可能暴露位置的“灯火”
。
每一个决策,都必须权衡其对能量消耗和隐匿效果的影响。
在“定海神针”
空间站上,这种束缚感尤为明显。
工程师李悦穿着厚重的磁力靴,行走在通往锚点控制模块的狭窄廊道上。
廊道墙壁是裸露的管线和不加修饰的金属板,空气中弥漫着臭氧和润滑油的味道,偶尔还能听到能量流过导线路时出的、几乎越人耳听阈的嗡鸣。
这里是文明的边缘,是前线中的前线。
她在一个观察窗前停下脚步。
窗外,并非璀璨星河,而是一片近乎绝对的黑暗,只有远方偶尔掠过的、被太阳引力束缚的冰封天体,反射着微弱恒星光,提醒着人们这里仍属于太阳的领域。
但在李悦的专业眼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