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厂长李光华自豪地宣布:
现在我们的年产量,足够支持十次比邻星往返航行。
随着深空探索的临近,人类社会也在经历着深刻变革。
在平台的星际社区,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网民讨论着深空探索的进展。
热门帖子如果现外星文明,我们该说什么的回复已经过千万条。
教育体系也在调整。
清华大学新开设的星际社会学课程,报名人数日就突破十万。
课程负责人王教授说:
我们不仅要学会探索星空,更要学会如何在宇宙中做一名合格的文明成员。
艺术界同样积极响应。
在敦煌,艺术家们开始创作专门用于星际交流的宇宙艺术。
这些作品不依赖于特定文化背景,试图用最基础的数学与物理规律来表达人类文明的精髓。
深夜,张诚独自留在观测中心。
面前的星图不断延伸,标注出未来五十年的探索计划:从比邻星到特拉普派-1,从猎户座旋臂到银河中心。
系统的最新推演显示:按照现有技术展度,本世纪末人类将具备银河系殖民能力。
但推演也给出了警告:可能存在更古老的星际文明。
我们准备好了吗?张诚在日志中自问,不是技术上的准备,而是心理与文明层面的准备。
他批准了星际文明接触预案的最终版。
这个由全人类顶尖学者共同制定的方案,详细规定了与不同等级外星文明接触时的应对措施。
在火星的新长安基地,林薇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她来到基地顶层的观景台,这里有一面特殊的墙,上面刻着所有志愿前往比邻星任务的报名者名字。
已经有三万人报名,而任务名额只有一百个。
这就是人类,她在地球家人的视频通话中说,对未知的渴望,永远战胜对安全的追求。
在地球的无数个角落,相似的场景正在上演。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从北国雪原到南疆海岛,亿万民众通过网络关注着星际探索的每一步进展。
当新一天的太阳从东海升起,金色的阳光依次照亮华夏大地,也照亮了远在数千万公里外的火星基地。
这一刻,人类文明就像破晓的曙光,正准备照亮更广阔的宇宙。
张诚关闭了星图,在晨曦中走出观测中心。
他知道,今天又将是一个迈向星海的新。
在研究院大门处,刻着一行新添的字: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